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江淹才尽失笔梦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7-13 | 阅读:4812次
历史人物 ► 张协

"江淹才尽失笔梦"典出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的传说,暗指才思枯竭的状态。这一典故包含两个关键传说,需结合史料与文学演绎进行剖析:

江淹才尽失笔梦

一、"江淹才尽"的史料溯源

1. 《南史·江淹传》记载其晚年"文章踬矣",钟嵘《诗品》亦言"晚节才力微退",但未提及超自然因素。这种退步可能与其仕途显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后疏于创作有关。

2. 《梁书》本传明确记载江淹自称"才尽"原因:"仆本乏材用,无多作"。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显示,六朝文人已形成明确的创作衰退意识。

二、"五色笔"传说的演变

1. 张铣注《文选》最早记录"梦人授五色笔"故事,后被《南史》采用。梦中人自称郭璞(东晋文学家),索回曾赠与的笔,象征创作灵感的离去。

2. 宋代《太平广记》将典故发展为双重梦境:不仅失去五色笔,还梦到张协(西晋诗人)索回寄存的锦缎,暗示文采与素材的双重丧失。

三、六朝文化语境解析

1. 该传说反映当时"才性论"思想,认为才华是神秘禀赋,与《文心雕龙》"神思"说相通。江淹早年以《恨赋》《别赋》展现的惊人想象力,更强化了这种神秘主义解释。

2. 从创作实际看,江淹现存作品中确实存在早年模拟作品(如《杂体诗三十首》)优于晚年应制诗的现象,符合"才尽"的描述。

四、文学史影响

1. 此典与"江郎才尽"成为后世常用典故,李白"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李商隐"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皆暗用此意。

2. 现代研究指出,该现象可能是创作高峰期后的正常衰退。江淹在文学理论(《杂体诗序》提出"楚谣,既非一骨"的文体观)和骈文方面的成就常被忽视。

3. 比较文学视角下,西方亦有类似母题,如古希腊诗人斯特西克罗斯失明复明传说,共同揭示人类对创作源泉的焦虑。

文章标签:笔梦

上一篇:晋成帝联合平苏峻 | 下一篇:萧皇后漂泊乱世

萧衍佞佛失江山

南北朝萧衍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崇佛帝王,其晚年沉迷佛教导致国政荒废、国力衰败的现象,是南朝政治与宗教关系的重要案例。以下从史实角度分析这一命题

陈庆之白袍入洛

南北朝陈庆之

陈庆之"白袍入洛"是南北朝时期一场极具传奇色彩的军事行动,发生在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这场战役展现了陈庆之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南朝军队的战斗力,也

冯太后临朝改制

南北朝高允

冯太后(441年-490年),即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是北魏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女性政治家。她在献文帝、孝文帝两朝临朝听政近25年,主导了北魏封建社会体制转型

江淹才尽失笔梦

南北朝张协

"江淹才尽失笔梦"典出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的传说,暗指才思枯竭的状态。这一典故包含两个关键传说,需结合史料与文学演绎进行剖析:一、"江淹才尽"的史料

江淹才尽失笔梦

南北朝张协

"江淹才尽失笔梦"典出南朝梁代文学家江淹的传说,暗指才思枯竭的状态。这一典故包含两个关键传说,需结合史料与文学演绎进行剖析:一、"江淹才尽"的史料

江淹梦笔生花才尽叹

南北朝张协

江淹“梦笔生花”与“才尽”的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轶事,主要出自《南史·江淹传》。这一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才思与灵感的认知,也蕴含了深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