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反司马氏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3 | 阅读:4715次历史人物 ► 诸葛诞
诸葛诞反司马氏是三国后期曹魏政权内部一场重要的军事叛乱,发生于公元257—258年(魏甘露二年至三年),史称“寿春三叛”之最后一场。此次事件体现了曹魏宗室与司马氏专权矛盾的激化,也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清洗异己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背景与起因
1. 司马氏专权加剧:高平陵之变(249年)后,司马懿诛杀曹爽集团,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把控朝政,对曹魏旧臣和地方势力进行打压。
2. 淮南地区叛乱传统:此前王凌(251年)、毌丘俭与文钦(255年)先后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氏,均被镇压。诸葛诞作为继任镇东大将军,驻守寿春,深感危机。
3. 个人政治处境: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被诛杀的曹魏亲信交好,且司马昭对其猜深。257年,司马昭强征诸葛诞入朝任司空,实为削夺兵权,成为直接。
叛乱过程
1. 起兵准备:诸葛诞利用淮南屯田积累的粮草,集结十余万军队,并联合东吴求援。吴国遣全怿、全端等率兵三万支援,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
2. 司马昭的应对:司马昭挟魏帝曹髦亲征,调集二十六万大军包围寿春,采用深沟高垒战术断绝外援,并实施促使部分吴将降魏。
3. 城内崩溃:围城数月后,寿春粮尽,部将蒋班、焦彝等投降。258年二月,诸葛诞率亲兵突围时,夷三族。
历史影响
1. 司马氏权力巩固:此役后,曹魏地方势力反抗力量基本被肃清,为司马炎代魏铺平道路。
2. 东吴战略失利:吴军损失惨重,名将文钦(原魏将,投吴后参与叛乱)死于内讧,削弱了吴国能力。
3. 军事战术案例:司马昭采取围而不攻、心理瓦解策略,成为后世围城战的经典范例。
延伸探讨
诸葛诞的政治立场:虽为诸葛瑾、诸葛亮族弟,但其反司马氏主要出于自保,而非效忠曹魏。叛乱中曾试图拥立曹奂(后为魏末帝)为傀儡,暴露其权谋色彩。
魏晋禅代链环:寿春三叛的失败标志着士族门阀彻底倒向司马氏,汉末以来“清议”力量消亡,政权更迭进入最后阶段。
历史评价分歧:《魏氏春秋》批评诸葛诞“矜矫失众”,而部分后世学者认为其反抗具有延缓司马氏篡位的意义。
相关人物结局
文钦之子文鸯:突围后降司马昭,后成为晋将,但在西晋初年被诬杀。
东吴援军:主将唐咨后投降,司马昭为示宽大任其为安远将军。
诸葛诞之乱是三国末期权力重构的重要转折,其失败揭示了地方豪强对抗中央集权的困境,也反映了司马氏集团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此役后仅七年(265年),司马炎即正式代魏称帝。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