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21 | 阅读:1533次
历史人物 ► 吕不韦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作为秦国权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此书,试图融合诸子百家学说,为秦的统一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巩固自身政治地位。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

背景与动机

1. 政治考量:吕不韦以商人跻身秦国权力核心,需通过文化工程提升声望。当时秦国奉行法家,但他主张"兼儒墨,合名法",反映其调和派立场。

2. 学术野心:战国末期学派交融趋势明显,《吕氏春秋》以道家"无为"为框架,融入儒家仁政、墨家尚贤等思想,形成"杂家"特色。

3. 争鸣与威慑:史载该书"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本质是以学术成果展示其门客集团实力,威慑反对势力。

内容与思想

结构分十二纪、八览、六论,暗合天象历法,体现天人相应观念。

突出"贵公""去私"思想,主张君主应"法天地"而行,隐含限制君主专制的倾向。

农业政策注重"上农",经济主张接近农家;军事思想兼采兵家"义兵"说。

历史影响

1. 文献价值:保存大量已佚学派的资料,如杨朱学派"贵己"思想片段。

2. 政治实践:部分主张被秦王政初期采用,但与后来极端专制政策产生冲突,成为吕不韦失势的诱因之一。

3. 学术意义:开启秦汉之际黄老思潮先河,对《淮南子》等著作有直接影响。

争议与评价

司马迁指责吕不韦"闻君子之耻之",但现代研究认为此书反映了士人阶层试图制约君权的努力。1973年马王堆帛书出土后,学界更重视其道家思想的承启作用。该事件本质是战国养士风气的巅峰表现,也预示了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

文章标签:吕氏春秋

上一篇:秦始皇:一统六国,帝王之业 | 下一篇:张骞通西域始末

秦朝推行小篆

秦朝小篆

秦朝推行小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其背景、实施过程及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学术意义。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背景与动因1. 政治统一需

秦驰道修建完成

秦朝睡虎地秦简

秦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网络,由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前210年)下令修建,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提升军事机动性和促进经济文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

秦朝吕不韦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作为秦国权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此书,试图融合诸子百家学说,为秦的统一事业提供理

秦开凿灵渠

秦朝灵渠

秦开凿灵渠是中国古代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由秦始皇时期为统一岭南地区而修筑。灵渠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约37公里,连接湘江与漓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

秦朝吕不韦

吕不韦献《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作为秦国权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此书,试图融合诸子百家学说,为秦的统一事业提供理

吕不韦奇货可居计

秦朝吕不韦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典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是战国时期最具商业智慧的政治投资案例。其核心是将流落赵国的秦质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视为"奇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