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白居易作《长恨歌》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564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以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融合历史与艺术加工,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盛衰转折。

白居易作《长恨歌》

一、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1. 政治影射

白居易时任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时谈及天宝遗事。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由盛转衰,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反思统治者荒政误国的典型案例。陈鸿《长恨歌传》明确提到创作目的是“惩尤物,窒乱阶”,警示后世。

2. 文学传统

中唐时期,文人常借历史题材讽喻时政。白居易以“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身份,通过通俗语言重构宫廷秘事,兼具讽喻与抒情双重性。

二、史实与艺术的平衡

1. 核心事件真实性

- 杨贵妃入宫(原为寿王妃,后度为女道士再册贵妃)

- 安禄山叛乱与马嵬驿之变(756年杨贵妃被缢死)

- 玄宗晚年幽居兴庆宫的孤寂

但细节如“七月七日长生殿”誓言(长生殿实为祭祀场所)及“临邛道士”寻魂属文学想象。

2. 被忽略的史实

- 杨贵妃之死实为政治牺牲品,高力士陈玄礼等将领逼迫玄宗割爱以稳军心。

- 玄宗返长安后一度被迫迁宫,权力被肃宗架空,诗中“孤灯挑尽未成眠”暗含此境遇。

三、文学价值与影响

1. 叙事结构创新

全诗120句,突破乐府诗传统,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至“此恨绵绵无绝期”收尾,形成完整戏剧性闭环。海上仙山段落开创唐人传奇式虚构笔法。

2. 文化符号的塑造

“在天愿作比翼鸟”等意象成为爱情定型化表达,衍生出《梧桐雨》《长生殿》等后世改编作品。日本平安时代《源氏物语》亦引用此诗。

四、史学争议点

1. 杨妃形象的美化

正史载杨氏家族干政,贵妃收安禄山为养子等政治活动被弱化,转而突出其悲剧性。这与《旧唐书》《资治通鉴》的批判立场形成反差。

2. 时间错位问题

诗中“芙蓉帐暖度春宵”等描写将开元盛世与天宝后期的腐败混同,实为玄宗统治不同阶段。白居易刻意压缩时间线以强化对比效果。

五、延伸知识

诗中“骊宫高处入青云”所指华清宫,考古发现其温泉宫殿群确属唐代顶级皇家工程,印证“春寒赐浴华清池”的奢华。

马嵬驿遗址现存清代碑刻,将杨贵妃墓定为衣冠冢,实际葬处据《旧唐书》记载“以紫褥裹尸”,葬于驿西道侧,后迁葬情况成谜。

白居易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既保留了历史骨架,又以饱满的情感血肉赋予《长恨歌》超越时空的生命力,使其成为透视大唐政治文化与人性矛盾的经典文本。

文章标签:长恨歌》

上一篇:贺若弼伐陈建功 | 下一篇:北汉依辽续国祚

杜甫忧国写史诗

唐朝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以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被称为“诗史”。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从

孙思邈药王济苍生

唐朝孙思邈

孙思邈(约54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其医学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代表作《千金要方》和《千金

安禄山起兵反唐

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起兵反唐是唐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叛乱事件,史称"安史之乱"(755-763年)。此次叛乱不仅直接导致盛唐由盛转衰,更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古时期的政治

白居易作《长恨歌》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融合历史与艺术加工,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

白居易作《长恨歌》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叙事诗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融合历史与艺术加工,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

白居易长恨歌讽喻

唐朝白居易

白居易的《长恨歌》表面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实则蕴含深刻的政治讽喻。以下从史实角度分析其讽喻内涵与创作背景:1. 对玄宗怠政的隐晦批判 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