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吉中孚弃官修道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2 | 阅读:8727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承祯

吉中孚是唐代著名道士,出身寒微,早年曾入仕为官,后因笃信道教而弃官修道。关于他的生平,《新唐书·艺文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史料有零星记载,其人生轨迹反映了唐代士人"仕隐交替"的文化现象。

吉中孚弃官修道

一、弃官背景与修道缘由

1. 仕宦经历:吉中孚早年通过科举入仕,曾任校书郎等职。唐代士人普遍受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影响,但他最终选择遁世,可能与中唐政局动荡(如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衰败)或个人精神追求有关。

2. 道教影响:唐代皇室尊崇道教,吉中孚与李泌顾况等文游,彼时文人圈盛行"终南捷径"的风气,即借隐修之名获取声誉后再出仕,但吉中孚的弃官更似彻底转向宗教实践。

二、修道事迹与宗教地位

1. 师承与流派:史料未明确记载其师承,但从其交游圈推测,可能受上清派或茅山宗影响。唐代茅山宗师司马承祯提倡"坐忘"修炼,吉中孚的修道理念或与之相近。

2. 文学与道术:吉中孚工诗文,《全唐诗》存其诗一首,内容涉及游仙题材。唐代道士常通过诗文传播道教思想,他的作品可能兼具宗教与文学双重价值。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旧唐书差异:《新唐书》将其列为"隐逸",而《旧唐书》未单独立传,反映官方对其评价的分歧。宋代《太平广记》则将其归入"神仙"类,可见后世道教对其神化。

2. 弃官动机探讨:有学者认为其弃官是因仕途不顺(如未能升迁),但结合唐代道教盛行状况,更可能是对"长生久视"的终极追求。

四、延伸知识:唐代士人修道现象

社会背景:唐代道教被奉为国教,科举落第者或贬谪官员常以修道为精神出路,如李白曾受箓成为道士。

修炼实践:唐代道士注重外丹炼制与内修术,吉中孚可能参与过炼丹活动,但史料缺失需谨慎推论。

吉中孚的个案展现了唐代儒道思想的碰撞,其选择既是个人精神的解脱,亦为时代文化缩影。后世道教文献虽对其事迹有所增饰,但核心仍围绕士人对超越世俗的理想追求。

文章标签:

上一篇:裴蕴监察百官严 | 下一篇:韩熙载南唐名臣

张议潮归义复河西

唐朝长安

张议潮归义复河西是晚唐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核心人物张议潮在9世纪中期领导沙州(今敦煌)人民起义,成功驱逐吐蕃势力,收复河西诸州

公孙大娘剑气舞

唐朝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剑气舞"是唐代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其历史记载主要见于杜甫的诗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及部分唐代文献。这一艺术形式融合了武术、舞蹈与

虢国夫人骄奢游

唐朝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约生活于唐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是杨贵妃三姐的封号,本名杨玉瑶(一说杨玉筝),因杨贵妃得宠而显赫一时。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是盛唐时期外戚

吐蕃攻占长安

唐朝吐蕃

吐蕃攻占长安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事件,发生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此事虽在时间上仅持续15天,但对唐朝的中央权威和边疆安全造成了深远影响。

吉中孚弃官修道

唐朝司马承祯

吉中孚是唐代著名道士,出身寒微,早年曾入仕为官,后因笃信道教而弃官修道。关于他的生平,《新唐书·艺文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史料有零星记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