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5 | 阅读:8323次
历史人物 ► 丁奉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是《三国志》记载的东吴名将丁奉在魏吴东兴之战(252年)中的经典战例。这一战役展现了丁奉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和东吴军队的机动性,以下从历史背景、战术细节和军事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

一、历史背景

1. 东兴之战的起因魏国太傅司马师趁吴大帝孙权去世(252年),派大将胡遵、诸葛诞率七万大军进攻东吴战略要地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吴国太傅诸葛恪命丁奉等将领率三万人迎敌。

2. 战场环境:时值隆冬,魏军驻扎在东兴堤上,在严寒中疏于戒备,而丁奉抓住大雪天气发动突袭。

二、战术细节

1. “短兵”的特殊性

- 丁奉亲率三千精锐“解铠持胄,持短兵”,即脱去笨重铠甲,仅持刀盾等轻武器。这种轻装化配置在雪地作战中极大提升了机动性。

-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明确记载其“斩首数百,争赴水死者略尽”,说明短兵近战对魏军混乱状态的致命打击。

2. 心理战运用

- 魏军因大雪低估吴军进攻可能性,丁奉利用天候达成战术突然性。此战术与后世“雪夜袭蔡州”(唐将李愬)有异曲同工之妙。

- 吴军后续部队(吕据等)在丁奉突破后迅速扩大战果,体现梯次进攻的协同性。

3. 地理优势转化

- 东兴堤地势狭窄,魏军大兵团难以展开,丁奉的轻装部队反而更适合狭窄地形近战。

三、军事影响

1. 战役结果:此战魏军死伤数万,丢失大量军械物资,成为吴国少有的对魏大捷。诸葛恪因此战功升任丞相

2. 丁奉的军事地位:此战后丁奉从宿卫将领晋升为左将军,奠定了其作为吴国后期核心将领的基础(后官至大司马)。

3. 战术启示:证明了特殊环境下轻步兵的突击价值,以及“以少胜多”关键在于捕捉战场时机。

扩展知识

东吴的“短兵”传统:吴地水网密布,军队历来重视轻装作战。丁奉的战术可能吸收了越人山地战经验。

与《三国演义》的差异:小说第108回对此战有所艺术加工,但核心情节(雪中突袭)符合史实。

后续影响:东兴之战后魏吴攻守态势逆转,间接导致次年诸葛恪发动合肥新城之战(253年),但因战略冒进遭惨败。

这一战例被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为“奉之胆守,江表之猛”,体现了东吴将领善用天时地利的作战智慧。

文章标签:短兵

上一篇:韩信胯下成大将 | 下一篇:北伐名将桓温录

三国归一统天下大势

三国三国

三国归一统是指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由西晋完成统一的历史进程。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汉末以来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演变。1. 三国鼎立的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

三国丁奉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是《三国志》记载的东吴名将丁奉在魏吴东兴之战(252年)中的经典战例。这一战役展现了丁奉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和东吴军队的机动

曹操平定关中 - 西凉之战的胜利之路

三国曹操

曹操平定关中及西凉之战是其统一北方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 背景与战略意义 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军阀马超、韩遂等联合反曹

三国鼎立背景下的文化名人及其影响

三国三国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裂但文化繁荣的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催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文学和艺术成就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

三国丁奉

丁奉“雪中奋短兵破敌”是《三国志》记载的东吴名将丁奉在魏吴东兴之战(252年)中的经典战例。这一战役展现了丁奉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和东吴军队的机动

丁奉雪中奋短兵

三国丁奉

"丁奉雪中奋短兵"典出《三国志·吴书·丁奉传》,描述了东吴名将丁奉在公元252年东兴之战中的经典战例。以下结合史实展开分析:一、战役背景1. 时间地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