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祸长安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14 | 阅读:720次历史人物 ► 长安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对长安造成的破坏尤为惨烈。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攻陷长安,这座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遭遇系统性摧毁。
一、军事破坏与人口锐减
叛军攻入长安后纵兵劫掠,宫室、衙署、民宅多遭焚毁。《旧唐书》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据《资治通鉴》载,叛军屠杀未能逃离的皇室成员、官员及平民,长安人口从百万锐减至不足十万。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正是百姓逃亡乱象的写照。
二、经济与文化浩劫
1. 物资掠夺:朝廷积累百余年的财富被洗劫,含大盈库、左藏库的金帛,杨国忠宅邸的珠宝均成叛军战利品。
2. 手工业凋零:官营作坊(如少府监、将作监)遭破坏,工匠或被掳或逃亡,丝绸、陶瓷等产业一度停滞。
3. 文化断层:皇家藏书损毁严重,太学、国子监停办,李白、王维等文人流散,盛唐文艺戛然而止。
三、政治权威崩塌
玄宗仓促西逃引发马嵬驿兵变,杨国忠、杨贵妃缢亡,导致中央威信扫地。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为平定叛乱不得不倚重回纥援军,埋下后期藩镇割据的伏笔。回纥收复长安时再度纵兵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四、长安防御体系瓦解
叛军突破潼关后,唐朝苦心经营的关中防御彻底失效。吐蕃趁虚而入,广德元年(763年)甚至短暂占领长安,唐代宗再度出逃。此后长安城防虽经修缮,但政治中心地位逐渐被洛阳分担。
扩展知识:
安史之乱后,长安经济依赖江南漕运,运河体系成为唐朝生命线。
日本遣唐使记录显示,战乱导致“长安夷为荒墟”,东亚各国对唐崇拜转为务实外交。
乱中涌现的“神策军”成为禁军主力,但后期宦官通过掌控神策军干预朝政,加剧中晚唐动荡。
安史之乱不仅终结了“开元盛世”,更使长安失去世界中心的辉煌。其影响远超军事层面,成为中古中国社会结构、经济重心转移的转折点。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