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太甲悔过返帝位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30 | 阅读:4689次
历史人物 ► 太甲

太甲商朝第五位君主,继位之初因年幼昏庸、不遵祖制,被开国重臣伊尹废黜并流放至桐宫(今河南商丘附近)。这一事件体现了商朝早期“以臣训君”的政治传统,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对王权的制约机制。

太甲悔过返帝位

悔过与复位的具体过程

1. 流放期间的转变

太甲在桐宫三年间,通过研读商汤《盘铭》等祖训文献,并观察民间疾苦,逐渐醒悟。《史记·殷本纪》记载其“悔过自责,反善”,主动向伊尹承认“不明于德,自致不类”,展现了道德自省意识。

2. 伊尹的政治考量

伊尹作为辅政大臣,其废立行为并非篡权,而是基于维护商朝统治合法性的需要。甲骨文中“伊尹配享商王祭祀”的记载,印证了其对王朝的忠诚。太甲悔过后,伊尹恢复其王位,并归还象征权力的“黄钺”和“冕服”,标志着权力交接的合法性。

3. 复位后的统治举措

太甲复位后推行“以宽治民”政策,缓和了此前严刑峻法导致的矛盾。《竹书纪年》称其“修德诸侯归殷”,通过整顿祭祀制度(如规范“周祭”次序)强化王权神圣性,为商朝中期稳定奠定基础。

历史意义与争议

君臣关系范式:伊尹放太甲事件成为后世“大臣匡正君主”的典范,孟子评价“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凸显其双重解读空间。

考古佐证殷墟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祀伊尹”的记载,间接证实其在商朝政治中的特殊地位;而桐宫遗址发现的祭祀坑可能与太甲悔过仪式相关。

史学分歧:古本《竹书纪年》称“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暗示权力斗争,但多数文献采信《尚书》中“咸有一德”的调和叙事,反映早期史观的差异。

延伸知识

商朝“桐宫”并非单纯监禁场所,而是具备祭祀功能的离宫,太甲在此接触到《肆命》《祖后》等治国文献。其复位后创建的“彤弓之礼”(赏赐功臣弓矢)成为周代“九锡”制度的雏形。这一事件也影响了周公告诫成王的《无逸》篇,形成中国古代“君王纳谏”的政治传统。

文章标签:

上一篇:和珅兴衰记 | 下一篇:穆王西征会王母

青铜司母戊鼎

夏商武丁

青铜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达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

夏台囚禁商汤

夏商商汤

关于“夏台囚禁商汤”这一历史事件,需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尽管商汤被囚于夏台的记载多见于后世文献,但夏朝史料匮乏,需谨慎辨析。

后羿代夏又失政

夏商伯明氏

后羿代夏又失政是中国上古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权更迭事件,反映了夏朝中期的政治动荡。以下从背景、过程、结局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一、历史背景与

夏桀暴政亡国

夏商夏桀

夏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其昏庸残暴的统治直接导致夏朝灭亡。作为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奢侈荒淫,劳民伤财 桀

太甲悔过返帝位

夏商太甲

太甲是商朝第五位君主,继位之初因年幼昏庸、不遵祖制,被开国重臣伊尹废黜并流放至桐宫(今河南商丘附近)。这一事件体现了商朝早期“以臣训君”的政

商王太甲的悔过自新

夏商太甲

商王太甲的悔过自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改过典故,主要记载于《尚书·太甲》篇和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太甲是商朝第五位君主,成汤之孙,其执政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