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恭兰陵王入阵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4613次历史人物 ► 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字长恭,北齐宗室名将,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其"入阵"典故源自邙山之战,是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1. 邙山之战的背景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周联合突厥大举进攻洛阳,北齐军事重镇洛阳被围。武成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与大将军斛律光、段韶率军救援。当时北齐军兵力处于劣势,形势危急。
2. 兰陵王戴面具冲锋
高长恭因容貌俊美,恐难以威慑敌军,故戴狰狞面具(一说铁胄遮面)率五百精骑突入周军阵中,直抵洛阳金墉城下。守军起初未能辨认,高长恭脱盔示面,守城将士士气大振,与援军内外夹击,大破北周军。此战成为北齐对北周的关键胜仗。
3. 《兰陵王入阵曲》的诞生
此战后,北齐军队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以舞蹈和乐府形式再现其英勇事迹。该曲后传入唐朝,成为宫廷乐舞,并流传至日本,演变成雅乐《陵王》。但宋朝后逐渐失传,仅在日本保留部分曲谱。
4. 军事才能与政治结局
高长恭善治军,常与士卒同甘共苦,但因功高震主遭北齐后主高纬猜忌。573年,高纬赐毒酒将其鸩杀,年仅33岁。其悲剧结局折射出北齐后期宗室倾轧的乱象。
5. 历史与艺术形象差异
后世戏曲(如《兰陵王破阵乐》)常夸大其面具的象征意义,但史书未明确记载其面具具体形制。其"美人武将"的形象更多源于《北齐书》对其"貌柔心壮"的记载。邙山之战的战术价值也被部分学者重新评估,认为段韶的指挥作用同样关键。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