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隋朝 >> 详情

来护儿水军败绩

朝代:隋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4137次
历史人物 ► 来护儿

来护儿隋朝名将,曾参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战役。败绩主要指612年第一次征高句丽时,隋朝在毕奢城(今朝鲜平壤附近)的失利。以下根据史实展开分析:

来护儿败绩

一、战役背景

1. 隋炀帝动员113万大军分水陆并进,来护儿统率江淮4万,战船数百艘从东莱(今山东莱州)出发。

2. 前期顺利,六月抵达浿水(今大同江)入海口,击败高句丽少量守军。

二、败绩关键点

1. 轻敌冒进:来护儿未等陆军宇文述部汇合,率精兵4万直扑平壤,遭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伏击。

2. 战术失误:隋军入城后竞相抢夺财物,队形涣散时遭埋伏,巷战中损失惨重。

3. 后勤困境:深入内陆导致补给线拉长,雨季道路泥泞加剧行军困难。

三、战局影响

1. 折损兵力:《资治通鉴》载隋"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战船物资损失殆尽。

2. 连锁反应:致使陆路宇文述部失去策应,最终导致九军三十万五千人仅剩2700人撤回。

3. 战略转折:此败迫使隋炀帝次年(613年)发动第二次东征。

四、深层原因

1. 情报失误:低估高句丽山地城防体系,未察觉乙支文德"诱敌深入"之计。

2. 指挥体系问题:水陆两军协调不畅,违反《孙子兵法》"并敌一向"原则。

3. 气候因素:朝鲜半岛六月进入梅雨季,影响火器与使用效率。

附注军事地理细节:

隋航线经辽东半岛至朝鲜西海岸,此海域夏季多东南季风,不利帆船逆风航行。平壤地势北高南低,隋军仰攻时遭遇的"滚木礌石"战术,实为高句丽利用山地落差实施的防御手段。乙支文德在萨水(今清川江)设置的伏兵,利用了当地峡谷地形形成夹击之势。

文章标签:水军

上一篇:高长恭兰陵王入阵 | 下一篇:王师范据青州

萧瑀入唐为名相

隋朝萧瑀

萧瑀入唐为名相 萧瑀(575—648),字时文,南朝梁宗室后裔,历经隋唐两朝,以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作风成为唐初著名宰相。他的政治生涯体现了隋唐之际

李浑夺嫡酿祸端

隋朝杨广

李浑夺嫡酿祸端是隋朝末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对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浑是隋朝重臣李穆的侄子,李穆是北周旧臣,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后,对其

来护儿水军败绩

隋朝来护儿

来护儿是隋朝名将,曾参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战役。水军败绩主要指612年第一次征高句丽时,隋朝水军在毕奢城(今朝鲜平壤附近)的失利。以下根据史实展

宇文恺造大兴城

隋朝宇文恺

宇文恺建造大兴城是隋朝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巅峰水平。以下从背景、规划、技术、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隋文帝

来护儿水军败绩

隋朝来护儿

来护儿是隋朝名将,曾参与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战役。水军败绩主要指612年第一次征高句丽时,隋朝水军在毕奢城(今朝鲜平壤附近)的失利。以下根据史实展

杨玄感反隋兵败

隋朝来护儿

杨玄感反隋兵败是隋朝大业九年(613年)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隋末民变从地方暴动升级为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叛,加速了隋朝的崩溃。以下是该事件的详细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