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4 | 阅读:8984次
历史人物 ► 诸葛亮

"隆中定三分"是指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提出的战略规划,史称《隆中对》(或《草庐对》)。这一战略奠定了蜀汉政权的理论基础,并被陈寿收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

1. 战略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由曹操控制,江东为孙权占据,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地方势力较弱。刘备当时依附刘表,屯驻新野,缺乏根据地。诸葛亮通过《隆中对》为刘备指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

2. 核心内容

- 跨有荆益:主张先取荆州作为战略支点,再夺取益州(今四川)作为根本。荆州连接南北、水陆通达,益州则地势险要、物产丰饶,两者结合可形成"钳形攻势"。

- 联合孙权:明确提出"外结好孙权"以抗曹操。赤壁之战(208年)后,这一策略得到验证,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内修政理:强调治理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稳定后方民族关系,同时整顿内政以积蓄力量。

- 待机北伐:最终目标是"天下有变"时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实现复兴汉室。

3. 历史依据

- 《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提出"曹操不可卒除,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体现出对各方实力的精准判断。

- 孙权后来派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与《隆中对》预判一致。

- 刘备集团后来基本按此步骤执行:208年联合孙权败曹操,214年取益州,219年夺取汉中,达到势力巅峰。

4. 战略缺陷与争议

- 荆州归属问题:诸葛亮低估了荆州对东吴的战略价值,导致孙刘后期爆发冲突(如吕蒙袭荆州)。

- 两路北伐难度:地理相隔遥远,蜀汉后期缺乏同时维持荆、益两大战场的能力。

- 人才瓶颈:蜀汉地狭人少,未能实现"天下有变"的预设条件。

5. 后世评价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评价其"识时务者为俊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肯定其预见性。现代学者田余庆指出,该战略"既有宏阔视野,也有地域局限性"。

补充知识:

诸葛亮并非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其叔父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家族与荆州士族(庞德公、黄承彦等)关系密切,他对天下形势的认知来源于长期观察与人脉网络。

与鲁肃的《榻上策》(建议孙权据江东而图天下)相比,《隆中对》更注重地缘联合,但两者均认识到曹操的强大需用联盟对抗。

唐代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称"权扶汉室,策鼎足之分",正式将《隆中对》概括为"三分"战略。

这一战略的深远影响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学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联盟构建实现力量平衡。

文章标签:三分

上一篇:汉宣帝中兴之治 | 下一篇:洛阳纸贵因左思赋

蒋琬继诸葛亮治蜀汉

三国诸葛亮

蒋琬继诸葛亮治蜀汉的施政与历史意义 蒋琬是蜀汉政权承续诸葛亮的关键人物,其执政时期(234—246年)面临诸葛亮北伐失利后的内外困局,但通过稳健的政策

凌统合肥护主显忠勇

三国凌统

凌统在合肥之战中护主显忠勇的事迹主要出自《三国志》记载,展现了东吴武将的忠诚与勇武。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攻合肥,守将张辽以七千

袁术称帝终败亡

三国袁术

袁术称帝是东汉末年一场极为短命的僭越行为,充分暴露了其战略短视与政治无能。作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嫡子,袁术本具备雄厚的政治资本,却因一系列致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

三国诸葛亮

"隆中定三分"是指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提出的战略规划,史称《隆中对》(或《草庐对》)。这一战略奠定了蜀汉政权的理

蒋琬继诸葛亮治蜀汉

三国诸葛亮

蒋琬继诸葛亮治蜀汉的施政与历史意义 蒋琬是蜀汉政权承续诸葛亮的关键人物,其执政时期(234—246年)面临诸葛亮北伐失利后的内外困局,但通过稳健的政策

诸葛亮隆中定三分

三国诸葛亮

"隆中定三分"是指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提出的战略规划,史称《隆中对》(或《草庐对》)。这一战略奠定了蜀汉政权的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