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诸葛亮七擒孟获化解危机

朝代:三国 | 时间:2024-06-25 | 阅读:9500次
历史人物 ► 孟获

诸葛亮七擒孟获化解危机

诸葛亮七擒孟获化解危机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大势力鼎立,消耗战不断。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以卓越的军事和外交手腕,化解了重重危机,成功维护了蜀汉的国家利益。其中,诸葛亮七次擒拿孟获,可谓是最经典的战例。

初次遇敌:诸葛亮与孟获结识

西南边陲的夷陵,是蜀汉与南中诸部族势力接触的重要地区。这里部族林立,势力纷争不断。在这一背景下,孟获便是一位颇有实力的土著。

公元223年,诸葛亮奉蜀汉之命,率军南下平定夷陵诸部。在一次偶然的接触中,诸葛亮与孟获结识。两人虽然是战争的对手,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很强的对视感和兴趣。

诸葛亮一见孟获,就被对方的勇猛气概和智谋所折服。而孟获也从诸葛亮的谈吐中,感受到了这位名重三诺的丞相非同寻常的气度。两人虽有对抗,却也流露出一种相互理解和欣赏的感觉。

此后,诸葛亮多次登门拜访孟获,企图以宽厚的态度化解矛盾。但孟获与夷陵诸部久经战争摧残,对外来势力已经非常防范。于是两人之间,也只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对峙状态。

七次擒拿孟获

公元225年,孟获再次发动反扑,蜀汉不得不重新出兵。诸葛亮亲自率军南下。在接连的交战中,诸葛亮七次擒获了孟获。

第一次,诸葛亮派遣部将与孟获对战,趁势而捕获了孟获。但由于对孟获并无深仇大恨,并未加以处置,只是放他归去。

第二次,诸葛亮又派遣部将与孟获交战,再次擒获了他。此时诸葛亮派人劝慰孟获,表示愿意与他握手言和。孟获受到感动,答应改邪归正,从此收降于蜀汉。

第三次,孟获却重又叛逃。诸葛亮再次发兵讨伐,并再次擒获孟获。这一次诸葛亮严厉地训斥了孟获,直言他"二心不定,不可信任"。孟获这才惭愧地重新归顺。

第四次,孟获又有了背叛的念头,诸葛亮预先发觉,再次率军将其擒获。这一次诸葛亮下令严加看管,不让孟获有机会再次逃脱。

接下来的第五次、第六次擒获孟获,都是因为孟获屡次叛逃,被诸葛亮抓获。每次诸葛亮虽然都严厉训斥,但仍旧没有杀戮孟获,而是希望他能够真心归顺。

第七次,孟获终于真正服软,主动投降诸葛亮。这次,诸葛亮不再训斥,而是殷勤款待,让孟获深有感触。从此,孟获真心归顺,并对蜀汉鞠躬尽瘁,为蜀汉的对外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葛亮的高明智策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七次擒获孟获,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的高明智谋。

首先,诸葛亮善于洞察人心。他深谙"以德服人"的道理,没有一味地采取强硬措施,而是选择以柔和的方式去感化孟获。每次擒获孟获后,诸葛亮都选择放他归去,或是给予优厚的待遇,这都让孟获感受到诸葛亮的善意和宽容。

其次,诸葛亮善于运用战略谋略。每次与孟获交战,他都是先耐心引导、循序渐进,待孟获由恃强凌弱转为畏惧退缩后,才会下定决心逼迫他就范。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最终也让孟获对诸葛亮刮目相看,主动归顺。

另外,诸葛亮还无时无刻都在洞察孟获的心理动向,一旦发现有叛逃迹象,就会立即采取措施严加防范,直到孟获彻底放弃了背叛的念头。这种精准的心理洞察力,也是诸葛亮成功擒获孟获的关键所在。

在漫长的交锋过程中,诸葛亮不断调整策略,全程恪尽职守,终于化解了孟获带来的危机,巩固了蜀汉在西南地区的统治。这一事例,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和外交手腕,同时也彰显了他处理复杂局势的高超智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陈宫:智谋纵横谋略高 | 下一篇:司马昺继位成为晋惠帝

赵云力斩五将

三国赵云

赵云力斩五将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的文学创作,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以下是结合历史与演义的分析: 1. 史实基础与演义虚构 正史《三国志》中,赵云

颜良文丑丧白马

三国颜良

颜良、文丑是东汉末年袁绍麾下的两员猛将,以骁勇善战闻名,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三国志》及《后汉书》。关于"丧白马"的典故,史书记载较少,但结合历史

陶谦三让徐州牧

三国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但历史真实情况与小说描写存在差异。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出以下关键信息:历史背景与事件脉络1. 东

刘备三让徐州牧

三国刘备

关于刘备“三让徐州”的历史背景及细节,主要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记载,需注意与《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区分。以下是依据史实的分析: 一、事件背景1.

孟获七纵终臣蜀

三国孟获

“孟获七纵终臣蜀”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时对彝族首领孟获的攻心战术。虽然《三国

孟获的南征北战与民族融合

三国孟获

孟获的南征北战与民族融合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对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进行军事征服与治理的重要历史事件,其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原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