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占卜现殷墟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7-07 | 阅读:1073次历史人物 ► 殷墟
甲骨占卜是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宗教祭祀与政治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遗存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以下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史实性解析与扩展内容:
1. 甲骨占卜的考古发现
殷墟自1928年系统发掘以来,出土约15万片甲骨,其中逾5万片为刻辞甲骨。这些甲骨以牛肩胛骨和龟腹甲为主,尺寸从数厘米至40厘米不等。1936年YH127窖藏一次性出土1.7万片,是迄今最大宗发现。
2. 占卜流程与技术
- 取材处理:龟甲多来自南方贡纳,牛骨选用成年黄牛。需经削锯、刮磨、凿钻(典型凿孔呈梭形,钻窝直径约1厘米)等工序。
- 贞人集团:目前已识别出120余位贞人,如武丁时期的"争""宾",形成世袭性神职阶层。
- 灼兆判读:用炽热金属棒灼烧背面凿钻处,正面出现"卜"形裂纹,贞人根据裂纹形态(如"兆枝"走向)判断吉凶。
3. 甲骨文记载内容
- 祭祀体系:记录对"上帝""河岳"等200余种神灵的祭祀,用牲数量最多达"千牛"。
- 军事外交:如"妇好伐土方""雀擒侯任"等战役记载,涉及50余方国。
- 天文历法:最早的月食记录(公元前1192年)、"十三月"置闰法及"大火星"观测。
- 经济管理:"刍""众"等记载反映奴隶制农业经济。
4. 分期与文字演变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划分为五期:
- 一期(武丁):字势雄健,笔画如刀,多见涂朱现象。
5. 跨文化比较
与两河流域的肝占( hepatoscopy)、玛雅祭司的玉米占卜形成对照,商代占卜的独特在于:
- 文字系统与占卜深度结合
- 国家层面的档案化管理(部分甲骨有钻孔编号)
- "王占曰"体现神权与王权合一
6. 现代科技研究
2019年复旦大学团队通过CT扫描,发现部分甲骨存在预刻痕迹;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安阳龟甲与长江流域种群匹配,印证"龟人"职官的南方征调记载。
甲骨占卜不仅是商代原始宗教的载体,其"问卜-验辞"的闭环模式更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实证决策系统,直接影响周代《易》筮体系的发展。甲骨文中约4500个单字,已释读1500余,持续为上古史研究提供关键材料。
文章标签:甲骨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