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十二拜上卿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7 | 阅读:5510次历史人物 ► 甘罗
“甘罗十二拜上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年政治家案例,典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甘罗为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之孙,凭借过人胆识与政治智慧,年仅十二岁便被拜为秦国上卿(高级官职,相当于丞相副职),其事迹凸显了战国时期人才选拔的灵活性及政治环境的特殊性。以下从史实背景、事件经过、历史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史实背景与事件经过
1. 家世渊源
甘罗出身政治世家,祖父甘茂曾任秦国左丞相,后因政治斗争逃亡齐国。甘罗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谙纵横捭阖之术,为其早年从政奠定基础。
2. 出使赵国的关键事件
- 吕不韦的谋划:秦国丞相吕不韦欲联合燕国攻赵,派张唐赴燕为相,但张唐因惧怕途经赵国时,拒不受命。甘罗主动请缨劝说张唐,以“白起拒命”为例警示其利害,张唐遂同意出行。
- 智取赵国城池:甘罗随后请求出使赵国,以“秦燕结盟恐对赵不利”为由游说赵王,施压赵国割让五城予秦,并怂恿赵国攻燕以弥补损失。赵国依计行事,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十一城(含赵割五城与赵攻燕后秦所分六城)。
3. 封赏与官职
甘罗因功被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拜为上卿,同时归还其祖父甘茂的封地。上卿之位极高,通常授予功勋重臣,少年获此殊荣实属罕见。
二、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史记》的记录与可信度
司马迁将甘罗事迹归入《樗里子甘茂列传》,未单独立传,且未记载其后续事迹。后世学者推测甘罗可能早逝,或因少年得志难容于复杂政坛。
2. 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 战国人才观:战国时期各国求贤若渴,年龄并非绝对限制,如甘罗、项橐(七岁为孔子师)等少年英才的记载频现。
- 吕不韦的用意:甘罗的成功可能有吕不韦刻意栽培的因素,意在培养新兴势力以制衡传统贵族。
3. 后世影响与文学演绎
甘罗的故事成为“少年成名”的典范,元杂剧《甘罗摄政》及民间传说进一步神化其形象,但部分情节(如“甘罗十二为丞相”)存在夸张。
三、延伸知识
1. 秦国的官职制度
上卿为“卿”级官职之首,次于丞相,多由宗室或功臣担任。甘罗受封显示秦对实用主义人才的破格任用。
2. 纵横家的影子
甘罗的策略体现纵横家“借力打力”的特点,与张仪、苏秦的权谋一脉相承,反映战国外交的诡谲多变。
3. 与其他少年政坛人物的对比
如东吴的周瑜(年少统兵)、汉代的霍去病(十八岁封冠军侯),均属乱世中打破常规的例外,但甘罗的年龄纪录仍难超越。
甘罗的故事既是个人才智的传奇,也是战国时代背景下政治博弈的缩影。其事迹虽短暂却璀璨,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独具魅力的一页。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