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朱张海运济京师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7 | 阅读:3350次
历史人物 ► 至正

“朱张海运济京师”指的是元代朱清与张瑄等人开创的海运漕粮体系,这一制度为解决元大都(今北京)的粮食供应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从背景、实施、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朱张海运济京师

一、历史背景

1. 大都的粮食需求:元定都北京后,人口激增,官僚、军队及手工业者需大量粮饷,而华北平原产粮不足。

2. 运河的局限性:隋唐以来依赖的大运河水运效率低下,黄河改道导致河道淤塞,陆路运输成本极高。

3. 南宋的海运基础:南宋时期江南已积累丰富航海经验,为海运漕粮提供了技术储备。

二、朱清与张瑄的贡献

1. 人物背景

- 朱清、张瑄原为南宋海盗,熟悉东海航道,降元后被委以海运重任。

- 二人组织船队试航,探索出从长江口至直沽(今天津)的稳定航线。

2. 航线开拓

- 初期航线:1282年首航,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经黄海、渤海至直沽,航程13000余里。

- 优化调整:后改走黑水洋(东海深水区),航程缩短至10日左右,年运量从4万石增至300万石以上。

三、海运制度与技术创新

1. 组织管理

- 设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实行“纲运制”,分船队为若干纲,每纲30船,配备水手、军卒。

- 建立崇明、昆山等造船基地,打造载重千石的遮洋船。

2. 航海技术

- 利用季风规律,每年分春夏两运。

- 推广指南针、牵星板导航,编制《海道经》记录水文资料。

四、经济与政治影响

1. 财政效益:海运成本仅为陆运的1/10,运河运输的1/3,缓解了元代财政压力。

2. 南北经济整合:促进江南粮食商品化,刺激沿海市镇(如太仓、上海)崛起。

3. 军事意义:为征日、征爪哇等海外用兵提供后勤支持。

4. 生态代价:长期大规模造船导致长江下游森林资源枯竭。

五、衰落与遗产

1. 元末危机:14世纪后飓风、倭寇袭扰频发,至正年间年运量跌至百余万石。

2. 明清转型:明初因倭患禁海,重启运河;清代试行河海并运,但规模远不及元代。

3. 历史评价:中国首次大规模国家海运实践,其航线数据被收录于《大元海运记》,为郑和下西洋奠定基础。

元代海运的兴衰揭示了古代中国海洋开发的周期性特征,其经验对后世漕运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郭靖襄阳守城记(注:小说人物) | 下一篇:海瑞罢官风波考

回回人扎马鲁丁

元朝

扎马鲁丁是元代著名的回回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活跃于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初。他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重要科技官员,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历法改革

朱张海运济京师

元朝至正

“朱张海运济京师”指的是元代朱清与张瑄等人开创的海运漕粮体系,这一制度为解决元大都(今北京)的粮食供应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从背景、实施、

元军镇压钟明亮起义

元朝明亮

元军镇压钟明亮起义是元朝中期一次重要的地方农民起义及军事镇压行动。钟明亮起义发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主要活动范围在江西、福建、广东

大都城营建工程

元朝至元

大都城营建工程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1267—1287年)在华北平原兴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其规划设计融合了汉制传统与蒙古元素,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雏形。

朱张海运济京师

元朝至正

“朱张海运济京师”指的是元代朱清与张瑄等人开创的海运漕粮体系,这一制度为解决元大都(今北京)的粮食供应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从背景、实施、

元末黄河决口灾

元朝至正

元末黄河决口灾害是14世纪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灾难,对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次灾害发生于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河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