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伊尹放太甲桐宫训政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10 | 阅读:489次
历史人物 ► 太甲

伊尹太甲桐宫训政是中国古代商朝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记载于《尚书》《史记》等典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伊尹放太甲桐宫训政

1. 背景与人物关系

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历任汤、外丙仲壬三朝,德高望重。太甲是商汤长孙,继仲壬之位后成为第四任商王。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太甲即位初期暴虐昏乱,破坏祖制,伊尹屡谏无果。

2. 放逐桐宫的经过

伊尹以摄政身份将太甲放逐至桐宫(商汤陵墓所在地,今河南偃师附近),令其反省。期间,伊尹代为执政,史称“伊尹放太甲”或“桐宫训政”。《竹书纪年》另载一说,称伊尹篡位自立,七年后太甲潜回杀伊尹复辟,但此说与主流史料矛盾,可能为战国时期的争议性记载。

3. 训政内容与目的

桐宫训政的核心是让太甲学习商汤的治国之道,《尚书·伊训》《太甲》篇记载了伊尹的训诫,强调“天命无常,唯德是辅”,告诫太甲敬畏祖先、勤政爱民。现代学者认为,这一事件反映了早期王朝的“贵族共和”传统,权臣可制约君主权力。

4. 结果与历史评价

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其复位。复位后的太甲励精图治,商朝国力增强,伊尹被尊为“阿衡”(辅政重臣)。后世儒家将此事视为“臣谏君”的典范,而法家则更强调君权集中,对伊尹的权臣身份有所争议。

5. 考古与文献佐证

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伊尹”祭祀记录,证实其地位崇高。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尹至》《尹诰》等篇也提及伊尹与太甲的互动,补充了传世文献的细节。

这一事件体现了早期中国政治中“德治”与“权力制衡”的雏形,对后世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鸿章出使欧美 | 下一篇:周懿王衰微之始

夏铸九鼎镇四方

夏商大禹

夏铸九鼎是上古传说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传说大禹在治水成功后划分九州,并收集四方金属铸造九鼎,将各地山川神灵与奇物异兽的形象铭刻于鼎上。这一

夏禹治水的伟大功绩

夏商涂山

夏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其核心在于以科学方法疏导洪水,奠定早期国家治理基础,并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多维度影响。

梅伯谏纣遭醢刑

夏商商纣王

梅伯谏纣遭醢刑是商朝末年著名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暴君纣王对忠臣的残酷迫害,也反映了商末政治黑暗与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背景。 事件背景 商纣王(帝辛

微子启投奔周族

夏商微子

微子启投奔周族是商周之际政治变局中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商王室内部矛盾与周族崛起的关联。以下从背景、过程及历史影响多角度分析: 一、背景与动机1. 商

商王太甲的悔过自新

夏商太甲

商王太甲的悔过自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改过典故,主要记载于《尚书·太甲》篇和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太甲是商朝第五位君主,成汤之孙,其执政初

伊尹放太甲的权臣政治

夏商太甲

伊尹放太甲是中国上古时期商朝初期一场重要的权臣政治事件,体现了早期王朝中权臣与君主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一事件主要记载于《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