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耿恭孤军守疏勒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06 | 阅读:9719次
历史人物 ► 班固

耿恭孤军守疏勒是中国东汉历史上著名的守城战例,展现了边疆将士的顽强与忠诚。以下是基于史料《后汉书·耿弇列传》的详细分析:

耿恭孤军守疏勒

背景与战局形成

1. 西域战略地位: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前后,北匈奴联合车师频频侵扰汉朝西域都护府。疏勒城(今新疆奇台附近)是汉军控制天山北麓的关键据点,耿恭作为戊己校尉率数百人驻守。

2. 孤立无援的处境:匈奴攻破车师后部,杀死车师王,同时龟兹、焉耆等地叛汉,导致西域都护陈睦全军覆没。柳中城的关宠部队亦被围困,耿恭成为西域最后的汉军据点。

守城战术亮点

水源战:匈奴截断疏勒城水源,耿恭命将士挖井至十五丈深仍未见水,最终"整衣冠向井再拜",泉水涌出。此举既解燃眉之急,更提振士气(《后汉书》载"吏士惊喜,咸称万岁")。

心理威慑:汉军将涂于箭矢,中箭者"创者沸溃",匈奴惊恐以为汉军有"神助",主动撤围。这实际是中国古代生化武器运用的早期记载。

地形利用:疏勒城依山而建,耿恭充分利用山地防御优势,以滚木礌石弥补兵力不足。《资治通鉴》记载"屡挫其锋"。

历史细节拓展

1. 后勤奇迹:守城期间粮尽,"乃煮铠,食其筋革",将士们甚至拆解铠甲皮革充饥。这种极端条件下的生存意志远超军事范畴。

2. 救援行动:建初元年(76年),章帝派秦彭等率七千余人驰援。当援军抵达时,耿恭部仅余26人,且"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3. 归途壮烈:撤退途中遭匈奴追击,且战且行至玉门关时,生还者仅13人,"中郎将郑众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这段归程又损失近半人马。

历史评价与启示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节过苏武",将耿恭与持节牧羊的苏武并论。此战印证了汉代"一汉当五胡"的战斗力传说,更体现了:

汉代边军的组织韧性远超游牧民族

地理认知在西域经略中的关键作用

国家威望对边疆将士的精神支撑

疏勒保卫战虽未改变东汉最终退出西域的结局,但其军事价值在于迟滞了匈奴扩张,为后来班超经营西域积累了经验。明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特别指出,耿恭之守"非独勇也,其智足称焉",揭示了古代守城战中智慧与勇气并重的军事哲学。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朝宫殿群奢华 | 下一篇:曹操宛城战张绣

王莽新政改革举措

汉朝王莽

王莽的新政改革是西汉末年至新朝时期(公元9年—23年)推行的一系列激进变革措施,旨在解决社会矛盾、恢复周礼理想,但因脱离实际而最终失败。其核心举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研究

汉朝蔡伦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研究 蔡伦(约61—121年),东汉时期的宦官,曾任尚方令,主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05年左右改

汉朝初期诸王乱

汉朝汉朝

汉朝初期诸侯王叛乱是西汉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表现为异姓诸侯王与同姓诸侯王的两次大规模动荡,其根源在于汉承秦制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曹参治国安邦策

汉朝曹参

曹参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治国方略主要体现在“萧规曹随”这一核心理念上,即以清净无为、顺应民情的黄老思想为基础,延续萧何制定的政策,稳定

韩延寿治民有方

汉朝班固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循吏,以德政教化闻名,其治民方略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详细记载。他的治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礼教风化 韩

班固撰《汉书》传世

汉朝班固

班固所撰《汉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也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王朝自汉高祖刘邦建立(公元前206年)至王莽篡汉(公元8年)共230年的历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