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白居易琵琶行诗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883次
历史人物 ► 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贬官江州司马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白居易琵琶行诗

一、创作背景

1. 政治失意:白居易因上书直言谏诤武元衡遇刺案,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实为对其政治生涯挫折的隐喻。

2. 偶遇琵琶女:据考证,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友人时,偶遇一位原为长安歌伎的琵琶女,其技艺高超却漂泊江湖的命运,引发诗人共鸣。

二、内容解析

1. 叙事结构:全诗88句,分三部分:

- 江边送别(前14句):以“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瑟秋景铺垫。

- 琵琶演奏(核心段落):通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比喻,将抽象乐声具象化,展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 身世对话(后36句):琵琶女自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盛年往事,与诗人“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现状形成双线悲情。

2. 诗眼与情感:核心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才华之士与底层艺人的共同悲剧。

三、艺术特色

1. 音乐描写:运用通感手法,以“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摹写音色,用“银瓶乍破水浆迸”比喻乐曲,成为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典范。

2. 对比修辞:长安昔日的繁华与浔阳的荒凉、琵琶女的青春盛景与年老色衰、诗人的抱负与现实,形成多重对比。

3. 语言风格:口语化表达(如“自言本是京城女”)与典雅意象结合,体现白居易“老妪能解”的诗歌主张。

四、历史考证与争议

1. 琵琶女身份:学界有观点认为其原型可能是唐代教坊乐伎,诗中“十三学得琵琶成”符合唐代乐籍女子自幼训练的传统。

2. 江州地理:诗中“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浔阳”即今江西九江,唐代属偏远贬谪之地,与长安形成鲜明对比。

3. 版本差异:现存最早版本见于宋代《白氏长庆集》,个别字句(如“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秋娘”)存在异文。

五、文学史地位

1. 新乐府运动的实践:诗中“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体现白居易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关注。

2. 后世影响:元代马致远《青衫泪》杂剧、清代蒋士铨《四弦秋》传奇均改编自此诗;现代研究中,其音乐描写技巧常被与西方“通感”理论对比。

白居易通过个人际遇与琵琶女命运的并置,揭示了中唐社会文化变迁中个体的漂泊感,其艺术成就与人文关怀使其成为千年传诵的经典。诗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泪痕,早已超越时空,成为士人共情的文化符号。

文章标签:

上一篇:庾质预言天象 | 下一篇: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

柳宗元革新文风

唐朝柳宗元

柳宗元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其文风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骈俪文风,倡导古文实用主义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浮艳骈

安禄山叛乱祸国

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叛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55—763年)爆发的重大军事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从以下多个维度展开分

白居易琵琶行诗

唐朝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贬官江州司马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历

唐德宗奉天之难

唐朝唐德宗

唐德宗奉天之难是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因泾原兵变引发的政治危机,导致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成为中唐政局的重要转折点。以下从背景、过

白居易琵琶行诗

唐朝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贬官江州司马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解析、艺术特色、历

唐代茶道影响东亚

唐朝白居易

唐代茶道对东亚的影响体现在文化交流、制度传播和精神内涵等多个层面,成为东亚文化圈形成的重要纽带。 首先,唐朝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通过遣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