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吐蕃会盟碑立约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9 | 阅读:2193次
历史人物 ► 吐蕃

吐蕃会盟碑是唐代与吐蕃王朝之间重要的历史遗存,见证了双方的和平盟约。以下是关于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吐蕃会盟碑立约

1. 历史背景

吐蕃会盟碑共有两块主要碑刻:

- 《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立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位于今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此次会盟是唐穆宗与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又称热巴巾)时期签订的,标志着双方结束长期战争,达成和平协议。

- 《赤岭会盟碑》: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立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是唐玄宗与吐蕃赞普墀德祖赞(尺带珠丹)的和约,划定边界并互市。

2. 碑文内容与意义

- 《唐蕃会盟碑》以汉藏双语刻写,强调“偃兵息民”“和睦如一”,规定双方互不侵犯,确立“舅甥关系”(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唐蕃以姻亲相称)。

- 碑文记载了双方领土划分:唐朝承认吐蕃对河陇部分地区的控制,吐蕃则不再侵扰唐朝边境。

3. 政治与外交影响

- 会盟结束了唐蕃近200年的军事冲突,为边疆稳定奠定基础。

- 反映了唐朝“以和绥边”的策略,吐蕃则因内部佛教势力崛起,倾向于和平。

- 会盟碑的设立展现了古代中国多元民族政权间的契约精神,是汉藏交往的重要实证。

4. 考古与文化价值

- 碑文现存于拉萨大昭寺,为研究唐代汉藏语言、官制、地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藏文部分使用古藏文(吐蕃文),是现存最古老的藏文碑刻之一,具有文字学价值。

- 会盟仪式融合了汉藏两族的宗教与礼仪,如吐蕃以佛教仪式盟誓,唐朝则以儒家礼制参与。

5. 后续历史发展

- 会盟后唐蕃关系缓和,但吐蕃帝国因内乱于9世纪中叶瓦解,唐朝也因安史之乱国力衰退。

- 后世清朝与喇嘛的册封制度,部分继承了唐蕃“舅甥”关系的政治传统。

吐蕃会盟碑不仅是一次外交事件的记录,更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边疆治理的缩影,体现了契约精神与文化交流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文章标签:会盟碑

上一篇:苏威三朝为重臣 | 下一篇:李昪代吴立南唐

鉴真东渡:盛唐文化的传播者

唐朝长安

鉴真东渡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盛唐时期佛教传播与国家影响力的扩展。作为律宗高僧,鉴真历经六次艰险航行,最终在753年成功抵达日

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唐朝汉朝

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前141年)是西汉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统治时期的重要治世,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稳定了汉

回纥助唐平叛乱

唐朝唐玄宗

回纥助唐平叛乱是唐朝中后期中央政权与漠北回纥汗国军事合作的重要历史事件,其核心为回纥骑兵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5-763年)及后续唐蕃冲突。这一合作既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唐朝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唐代汉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促进中原与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唐蕃

韦皋镇蜀抚南诏

唐朝吐蕃

韦皋镇蜀抚南诏是中唐时期西南边疆治理的关键事件。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785—805年在职),韦皋通过军事、外交与文化整合的多重手段,成功扭转了南诏与

郭子仪单骑退吐蕃

唐朝吐蕃

郭子仪单骑退吐蕃是唐朝中期一场极具传奇色彩的外交-军事行动,展现了这位名将的胆略与智慧。此事发生在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联合党项等部族乘安史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