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变法始末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5 | 阅读:138次历史人物 ► 秦国
背景与动因
战国初期,秦国偏居西陲,虽地广但国力贫弱,社会制度落后,贵族世袭特权严重阻碍发展。秦孝公即位后(前361年),为摆脱“诸侯卑秦”的困境,颁布《求贤令》,招揽改革人才。卫国人商鞅(本名公孙鞅,因功封于商地,故称商鞅)携李悝《法经》入秦,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主张,获孝公支持。
第一次变法(前359—前350年)
1. 奖励耕战:颁布《垦草令》,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对垦荒者免税,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模式。
2. 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设二十等爵制,按军功授爵,士兵斩敌首一级授一级爵位(公士),贵族无战功则剥夺特权。
3. 严刑峻法:推行“连坐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告奸,怠惰者罚为奴;轻罪重刑,如弃灰于道者处以黥刑。
4. 抑制商业:对商人课以重税,限制人口流动,贬低商贾社会地位以驱民归农。
第二次变法(前350年及之后)
1. 迁都咸阳:从栎阳迁至咸阳,摆脱旧贵族势力,建立新政治中心。
2. 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量器“商鞅方升”,明确“斗桶、权衡、丈尺”的官方标准。
3. 县制改革:废除分封,设41县(后增至31县),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强化中央集权。
4. 户籍制度:实行“编户齐民”,登记人口信息以便征税和征兵,打破宗族聚居。
变法的成效
经济上,农业发展迅速,“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军事上,秦军战斗力跃居列强之首,“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政治上,贵族特权瓦解,君主权威空前强化,为后世郡县制奠定基础。
据《史记》记载,变法十年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但亦因严苛招致民怨。
商鞅的结局与影响
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王即位。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其被迫起兵反抗,失败后被车裂灭族。然“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变法成果被继承,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制度基石。后世评价两极:韩非赞其“法令必行”,司马迁则批评其“刻薄少恩”。
扩展知识
商鞅的“徙木立信”是历史上首次以政府公信力推动改革的典型案例。
变法中的“分异令”强制成年兄弟分家,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秦律中的“刑用于将过”原则(即对预备犯罪者施刑),体现了法家“以刑去刑”的极端思想。
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证实,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律执行极为细致,连农业播种量都有明文规定。
变法彻底重塑了秦国社会结构,其核心——法治与集权成为了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治理模板。
文章标签:商鞅变法
上一篇:周恭王时期的礼制完善 | 下一篇:秦献公收复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