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传经救尚书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7-15 | 阅读:9264次历史人物 ► 董仲舒
伏生传经救《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体现了古代儒者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精神。这一事件发生在秦汉之际,背景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典籍的毁灭性打击,以及汉代复兴文化时经典的抢救性整理。
1. 伏生其人及其时代背景
伏生(约前260—约前161),名胜,济南人,秦朝博士。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下焚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等儒家经典,违者严惩。伏生冒险将《尚书》藏于宅壁,得以保存。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后,经典重现,但多数典籍已散佚残缺。伏生所藏《尚书》成为汉代复兴儒学的重要依据。
2. 壁藏《尚书》的经过与版本
伏生所藏为用战国时齐鲁文字书写的《尚书》二十八篇(一说二十九篇),后世称《今文尚书》。汉文帝时(约前179年),朝廷派晁错前往济南求学,伏生因年逾九十,口授经文,由其女转述。因方言和文字差异,晁错记录时可能存有讹误,但仍成为汉代官学核心文本。后来孔壁中发现用古文书写的《尚书》(《古文尚书》),但今文、古文之争贯穿汉代学术史。
3. 伏生传经的历史意义
文化延续:在典籍濒临灭绝时保存了上古政治文献,使《尚书》作为“五经”之一得以传承。
学派兴起:伏生弟子形成“今文尚书学派”,强调微言大义,影响董仲舒等经学家,为汉代儒学正统化奠基。
文献学价值:《尚书》保存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史料,如《尧典》《洪范》等,成为研究先秦史的核心材料。
4. 后世影响与争议
唐代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合编,宋代朱熹开始质疑部分篇章真伪。清代阎若璩考证《古文尚书》为伪作,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可靠性始终被认可。民国以来,考古发现(如清华简)进一步印证了伏生本部分内容的古老性。
伏生的贡献不仅在于保存文本,更在于其“以命护经”的信念,体现了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这一事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动荡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文章标签: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