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道安整理佛经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7124次
历史人物 ► 长安

道安(312—385),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早期重要的佛经翻译家、佛教理论家和僧团组织者。他对佛经的整理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安整理佛经

1. 佛经目录学奠基

道安编撰《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经目录。他首创以译者、年代、真伪为分类标准,区分“经”“律”“论”三藏,并标注失译经、疑伪经,为后世《出三藏记集》等经典目录提供了范本。《安录》虽已失传,但其体例通过僧祐的著作得以保留。

2. 译经规范确立

长安督导译场时,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理论(翻译中五种易失原义的情形与三种难以对应的文化差异),强调译经应兼顾忠实性与可读性。这一理论成为汉传佛教翻译史上的核心原则,影响后世鸠摩罗什、玄奘等译师。

3. 文献校勘与注释

道安组织僧团对早期传入的佛经进行系统校订,尤其注重比对不同译本。他为《道行般若经》《放光般若经》等经典作注,开创“格义”与玄学结合的注释方法,虽后期批判格义的局限性,但推动了佛教义理本土化探讨。

4. 戒律整理与僧制改革

针对当时律本残缺问题,道安参照昙柯迦罗译出的《僧祇戒心》,制定《僧尼规范》,确立行香定座、讲经仪轨等制度,成为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仪轨的雏形。其弟子慧远在庐山进一步发展此类制度。

5. 文化融合的实践

道安主张“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积极与统治者合作,同时通过整理佛经促进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调适。他梳理佛经中的孝道思想,注疏时引用《老子》《庄子》概念,为佛教中国化奠定思想基础。

补充背景:道安所处的时代正值佛经传入中国的第一次(约2—4世纪),但经本散乱、真伪混杂。他的整理工作既是对汉末以来译经的总结,也为南北朝佛教义学勃兴铺平了道路。其弟子慧远、昙翼等继承其志,形成“本无宗”学派,成为魏晋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道安对《般若经》的整理尤其推动了空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文章标签:

上一篇:吕布勇闯虎牢关 | 下一篇:东魏权臣高澄

刘裕:晋末乱世英雄传

晋朝刘裕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绥舆里(今江苏徐州)人,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他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特点

晋朝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特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表现,其核心在于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与控制。这一现象的形成和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

庾亮外戚揽朝权

晋朝庾亮

庾亮(289—340年)是东晋初期重要的政治家、外戚集团代表人物,其家族通过婚姻关系与皇室深度绑定,成为影响晋室政局的关键力量。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

士人政治在晋朝的实践与反思

晋朝石崇

士人政治在晋朝的实践与反思 士人政治是中国古代以知识精英(士人)为核心的政治模式,其形成和发展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晋朝(西晋265—316年,东晋317—

巫蛊之祸乱长安

汉朝长安

巫蛊之祸是西汉武帝晚期爆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动荡,其核心是围绕宫廷巫蛊诅咒引发的连环冤案,最终导致太子刘据被迫起兵反叛、长安城陷于腥风血雨的历史

道安高僧:佛学弘化史

南北朝长安

道安高僧(312—385)是东晋时期著名佛学大师、翻译家、僧团制度的奠基者,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其弘化历程与思想贡献可概括如下:1. 生平与时代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