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四库全书》纂修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02 | 阅读:1198次
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纂修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项浩大文化工程,始于1772年,历时十余年完成。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纂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政治、学术和社会多维度。以下是具体分析:

《四库全书》纂修

一、编纂背景与动因

1. 文化统治需求乾隆帝以“稽古右文”为名,通过整理典籍强化文化控制。修书表面是传承文化,实为审查思想,《四库全书》期间查禁、篡改书籍逾3000种,销毁书版6万块以上。

2. 学术积累条件:康雍乾三朝学术繁荣,考据学兴起为校勘典籍提供方基础。戴震纪昀等学者以汉学为宗,注重文本考据,影响了四库的编纂体例。

二、组织架构与流程

1. 四库馆设置:1773年正式开馆,分纂修、缮书、监理等多部门,人员逾4000人。总裁官由皇六子永瑢等皇室成员挂名,实际由总纂官纪昀、陆锡熊主导。

2. 书籍来源体系

- 宫廷藏书(武英殿、懋勤殿等)

- 地方采进(各省呈送,共收12237种)

- 私人进献(如宁波天一阁范氏献书602种)

- 《永乐大典》辑佚(从中辑出385种佚书)

三、分类与内容特点

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收书3461种,7.9万卷:

经部:重视理学正统,但收录《尚书古文疏证》等考据著作,体现汉宋学术之争。

史部:对明代史料删改显著,如《国榷》未被收录,反映政治干涉。

子部:排斥“异端”,墨家、兵家类书籍比例仅2.3%。

集部:大量删削诗词中“违碍”内容,如钱谦益作品遭抽毁。

四、版本与存藏

七部抄本分藏南北:

文渊阁(北京紫禁城,现存台北故宫)

文溯阁(沈阳,1966年移交甘肃省图书馆)

文津阁(承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唯一保存完整的原架原函本)

文澜阁(杭州,太平天国时期损毁过半,后补抄)

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毁于战火

五、历史评价的双重性

1. 文化贡献:系统整理古代文献,辑佚保存大量佚书,如《旧五代史》从《永乐大典》复原。校勘学成就影响后世,如《四库全书考证》订正典籍讹误。

2. 思想钳制:借修书推行“寓禁于征”,据统计全毁书2458种,抽毁书402种,导致部分典籍永久失传。对晚明思想史资料的销毁尤为严重。

六、后续影响

1. 学术研究:衍生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撤毁书提要》等目录学经典,形成“四库学”研究领域。

2. 现代影印:20世纪80年代起,两岸陆续影印出版文渊阁本、文津阁本,2005年电子版问世,推动古籍数字化进程。

这部巨著的复杂性在于其既是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又是思想专制的产物。其编纂过程折射出清代官方意识形态建构与学术发展的张力,至今仍为学界提供反思传统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万历年间接见利玛窦 | 下一篇:商汤作《汤誓》伐桀

翁同龢帝师生涯

清朝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其帝师生涯主要体现在担任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深刻影响了晚清政局与文化走向。1. 教育背景与早期仕

孝庄太后辅佐三代君王

清朝孝庄

孝庄太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实际辅佐了皇太极(清太宗)、顺

武昌枪响清廷亡

清朝余省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开端,直接导致清王朝的覆亡,但标题中“武昌枪响清廷亡”需要更严谨的历史分析:1. 武昌起义的直接作用 起义由湖

郑成功收复台湾史

清朝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维护领土完整的典范。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阐述:1. 历史背景 17世纪初,荷兰东

《四库全书》纂修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纂修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一项浩大文化工程,始于1772年,历时十余年完成。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纂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政治、学术

火烧圆明园事件

清朝四库全书

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的系统性破坏事件,发生于1860年10月18日至21日。这一事件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