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里的南唐宫廷画院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3 | 阅读:7356次历史人物 ► 周文矩
扬州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为南唐东都(937-958年),但南唐宫廷画院的核心机构实际设在金陵(今南京)。根据现存史料,关于扬州南唐宫廷画院的直接记载相对有限,但可从南唐绘画体系与扬州文化地位两方面进行考据:
1. 南唐画院的行政架构
南唐沿袭唐代翰林图画院制度,中主李璟(916-961年)在保大年间(943-957年)正式设立宫廷画院,院址位于金陵宫殿区。扬州作为陪都,可能存在分支创作机构,但现存可信文献如《宣和画谱》《南唐书》均未明确记载扬州画院建制,仅陆游《南唐书》提及中主曾遣画师赴扬州行宫作宗教壁画。
2. 扬州的艺术活动痕迹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南唐画院待诏周文矩曾奉命为扬州大明寺绘制《礼佛图》,其“战笔描”技法影响后世。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五代时期釉下彩瓷残片,纹样风格与南唐宫廷绘画的“江南粉本”高度相似,暗示官方艺术指导可能延伸至扬州。
3. 画院与扬州文人群体的互动
徐铉《骑省集》记载,李煜曾将宫廷收藏的董源山水画赐予扬州节度使韩熙载,韩氏在扬州宅邸举办的“夜宴”中,画家顾闳中现场观察后创作《韩熙载夜宴图》。虽非官方画院行为,但反映了宫廷艺术与扬州权贵的密切交流。
4. 地理政治的局限
南唐定都金陵后,扬州更多承担漕运枢纽功能。现存南唐画院名家如王齐翰、卫贤、董源等任职记录均与金陵绑定。马令《南唐书》载后主李煜时期(961-975年)画院规模缩减,扬州因临近后周前线,文化投入进一步削减。
5. 考古佐证的缺环
对比金陵出土的南唐二陵壁画、扬州至今未发现同期宫廷级别绘画遗存。北宋《五代名画补遗》所列南唐画家36人,其活动半径集中于金陵-润州(今镇江)一线,扬州相关记录仅占7%。
需注意,五代时期扬州属地身份复杂:吴国时期(902-937年)杨行密曾在此设立“百工院”,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诰(李昪)建南唐后,扬州实际仅作为军事重镇,文化艺术资源配置远逊金陵。现存关于“扬州画院”的提法,多见于明清地方志的附会记载,缺乏同期史料支撑。
文章标签: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