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宋朝 >> 详情

陆秀夫负帝蹈海忠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3 | 阅读:8428次
历史人物 ► 文天祥

陆秀夫负帝蹈海是南宋灭亡之际一段悲壮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陆秀夫负帝蹈海忠

一、历史背景

1. 南宋末年的危局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在张弘范、李恒率领下围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今广东江门新会)。此时南宋流亡朝廷仅剩残兵十余万,幼帝赵昺(时年8岁)由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辅佐。

2. 陆秀夫的地位

陆秀夫时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主持军政。他早年曾与文天祥同榜进士,以忠贞刚烈闻名,在朝廷流亡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凝聚抗元力量。

二、崖山海战与蹈海始末

1. 战役溃败

元军采用火攻切断宋军淡水补给,宋军船阵大乱。二月初六,元军突破防线,张世杰率主力突围失败,南宋军队彻底崩溃。

2. 负帝殉国细节

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为避免幼帝受辱,先逼迫妻儿投海,随后"负昺赴海"(《宋史·陆秀夫传》)。据明代《续资治通鉴》记载,他背负幼帝时高呼:"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随后跳入惊涛,军民随之蹈海者数万。

3. 后续影响

七日后,浮尸十余万具堵塞海面(《闽中海错疏》载)。张世杰突围后遇风浪溺亡,文天祥早前,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忠烈象征

明清时期将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明代嘉靖帝钦定在其家乡盐城建"陆忠烈公祠",清乾隆帝追谥"忠节"。

2. 现代史学讨论

- 殉国必要性争议:有学者认为此举体现儒家"君辱臣死"观念,亦有观点质疑牺牲幼帝的问题。

- 蹈海人数考辨:近代研究认为"十万蹈海"或含夸张成分,实际殉难军民约数万。

四、延伸知识

1. 文献记载差异

《宋史》称陆秀夫先杀子女后负帝,而《昭忠录》记载其家眷系自愿殉国。日本《八琼室金石补正》保留的元代碑刻则明确记载事件发生于"二月六日未时"。

2. 地理考证

现古在崖门水域发现宋代沉船遗物,2019年广东发布的《崖门海战遗址调查》证实当年战场范围达40平方公里。

3. 文化影响

该事件成为"华夏陆沉"的象征,王夫之《宋论》评:"陆君实之心,穷天地亘万古而不朽。"澳门妈阁庙至今存有纪念陆秀夫的神像"护国天尊"。

这段历史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在王朝更替中的气节选择,其精神内涵已超越具体史实,成为中华文化中忠义观的重要载体。

文章标签:

上一篇:扬州城里的南唐宫廷画院 | 下一篇:朱清海上霸业录

李清照婉约词宗录

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宗”。其词作以情感细腻、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以

《宋代理财家叶适研究》

宋朝会子

《宋代理财家叶适研究》主要聚焦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在经济与财政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叶适(1150—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是南宋中后

《苏东坡的宦海沉浮录》

宋朝黄庭坚

《苏东坡的宦海沉浮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巨擘,其仕途跌宕起伏堪称古代士大夫政治生涯的典型缩影。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

宋哲宗绍圣复新政

宋朝绍圣

宋哲宗绍圣复新政是北宋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发生于哲宗亲政后的绍圣年间(1094—1098年)。这一阶段以恢复其父神宗时期的“新法”为核心,同时清算

陆秀夫负帝蹈海忠

宋朝文天祥

陆秀夫负帝蹈海是南宋灭亡之际一段悲壮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南宋末年的危局 南宋祥兴二

文天祥:忠诚抗元传千古

宋朝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忠义与抗争,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和“忠烈典范”。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