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王晏球大破契丹军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6 | 阅读:7814次
历史人物 ► 李嗣源

王晏球大破契丹军是五代后唐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胜利,发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此战展现了中原政权对契丹势力的有力反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下是关键史实和分析:

王晏球大破契丹军

1. 战役背景

契丹自耶律阿保机崛起后不断南侵,后唐定州(今河北定州)守将王都叛降契丹,契丹派秃馁率万骑支援。明宗李嗣源命王晏球为北面招讨使,统兵讨伐。

2. 战术亮点

- 地形利用:王晏球在曲阳(今河北曲阳)遭遇契丹军,利用山地地形设伏,以步兵占据高地,骑兵迂回包抄,一举击溃契丹骑兵。

- 士气压制:契丹军依赖快速机动,王晏球以强压制冲锋,瓦解其战术优势,史载“矢发如雨,契丹人马死伤甚众”。

- 追击歼灭:王晏球乘胜追击至幽州(今北京)附近,俘获秃馁等将领,契丹残部北逃。

3. 历史影响

- 此战遏制了契丹南侵势头,为后唐稳定北部边疆赢得时间。

- 王晏球因功升任天平军节度使,成为后唐名将。但因后唐内部权力斗争,其后期未再获重用。

- 契丹经此败后调整战略,转向经营东北,为日后辽朝的崛起积累实力。

4. 扩展知识

- 王晏球本为契丹降将(原名李绍虔),熟悉契丹战法,此战体现其对双方军情的深刻把握。

- 此战与同期契丹东灭渤海国(926年)形成对比,反映其扩张受挫于中原强敌。

- 《资治通鉴》评此战“自是中国之兵势复振”,但后唐因藩镇割据未能持续巩固优势。

此战是中原政权在冷兵器时代对抗游牧骑兵的成功案例,展现了地形、装备与指挥艺术的结合。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德裕削平藩镇 | 下一篇:宋蒙联军灭金

边镐失楚丧南唐威

五代十国边镐

边镐是南唐后期的重要将领,其失利对南唐国势的衰落产生了直接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边镐的军事地位与背景边镐在南唐元宗李璟时期崭露头

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李嗣源(867年-933年),沙陀族人,原名邈佶烈,被后唐太祖李克用收为养子后改名,是后唐第

杜重威降契丹丧国

五代十国刘知远

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其投降契丹(辽朝)的行为直接加速了后晋的灭亡,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叛降案例。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分析

周行逢割据武平军

五代十国宋太祖

周行逢是五代十国后期割据武平军(今湖南大部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军阀。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公元10世纪中叶,正值中原王朝更迭频繁、地方势力崛起的混乱时期

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

五代十国李嗣源

李嗣源政变登后唐位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政权更迭的关键事件。李嗣源(867年-933年),沙陀族人,原名邈佶烈,被后唐太祖李克用收为养子后改名,是后唐第

梁晋争霸中原震荡

五代十国李嗣源

梁晋争霸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与后晋两大政权为争夺中原统治权爆发的长期战争(907—923年),其激烈程度堪称五代政权更迭的缩影。这场冲突不仅是军事对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