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3 | 阅读:6721次历史人物 ► 吐蕃
唐与吐蕃长庆会盟是唐朝与吐蕃在长庆年间(821-824年)达成的重要和平盟约,史称"长庆会盟"或"唐蕃会盟"。这一事件标志着两国持续近两百年的战争状态暂时结束,成为中古时期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背景
1. 唐蕃长期冲突:自7世纪吐蕃崛起后,与唐朝在西域、河西走廊、四川等地爆发多次战争。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扩张,一度占领长安(763年),并控制陇右、河西等战略要地。
2. 双方国力变化:9世纪初,吐蕃内部因王争和贵族内讧逐渐衰弱,而唐朝在宪宗(805-820年在位)时期虽有所恢复,但无力彻底击败吐蕃。双方均需要休战以稳定边疆。
会盟过程
初次盟约(821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可黎可足)派遣使者赴长安,与唐穆宗达成初步和议。
拉萨会盟(822年):唐朝派遣御史大夫刘元鼎为会盟使,率使团赴吐蕃逻些(今拉萨),与吐蕃宰相钵阐布等人在拉萨东郊盟誓。
长安盟誓(823年):吐蕃使者至长安,双方在长安西郊再次立碑铭文,确认盟约。
盟约内容
1. 领土划分:双方以实际控制线为界,唐朝承认吐蕃对河西部分地区的统治,吐蕃不再东侵。
2. 和平承诺:约定"彼此不为敌,不举兵革",并建立互市贸易。
3. 宗教交流:吐蕃允许唐朝僧侣入藏传法,促进佛教文化交流(此前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已奠定基础)。
历史意义
汉藏关系:会盟碑(现存拉萨大昭寺)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是现存最早的汉藏双语文献之一,证实了西藏自古与中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边疆稳定:为唐蕃带来近二十年的和平,直到842年吐蕃王朝崩溃。
文化影响:加速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为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基础。
延伸知识
唐蕃古道:会盟后,双方通过"唐蕃古道"加强使节往来,这条路线也成为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
碑文争议:拉萨会盟碑的藏文部分提到吐蕃赞普为"神变之王",汉文部分则称"舅甥二主",反映了双方对关系的不同表述。
后续影响:吐蕃崩溃后,部分贵族归附唐朝,河西张议潮起义(848年)时,不少吐蕃部落与唐军合作驱逐吐蕃残余势力。
长庆会盟是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的典范,展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融合进程。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