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太史慈神箭退敌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2 | 阅读:8494次
历史人物 ► 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退敌”的事迹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的经典战例,展现了其高超的武艺和临阵应变能力。

太史慈神箭退敌

事件背景与具体经过:

建安年间(约196-197年),太史慈随孙策平定江东时,在攻打刘繇据守的泾县(今安徽泾县)战役中,刘繇部将闭门坚守。太史慈为掩护孙策军队撤退,单骑断后,敌方追兵不敢逼近。据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太史慈“以弓射敌,矢无虚发”,连续射杀数名追兵,并精确射中敌方城楼上的楯(盾牌)木,箭矢贯穿木楯露出手掌,震慑敌军,迫使其放弃追击。这一箭术威慑成为“神箭退敌”典故的核心。

历史细节与技术分析:

1. 弓术水平:汉代将领弓术标准为“六钧弓”(约合今180磅拉力),太史慈能穿透木楯,显示其臂力远超常人。据《考工记》记载,汉代需“角、筋、胶、丝、竹”五材合制,箭镞多为三棱式,破甲能力强。

2. 战术意义:此战体现了骑兵游击战术的应用。太史慈作为辽东人(今山东黄县),可能吸收了乌桓鲜卑骑射技术,其马上射击能力在东吴将领中罕见。

3. 装备考证:东汉城防楯牌多用厚栎木或樟木,厚度约3-5厘米。箭矢穿透需百米内达到60米/秒初速(根据现代复原测试),显示太史慈所用可能是重型“臂张”或特制强弓。

4. 后续影响:此战后孙策赞叹“子义(太史慈)乃江东第一射手”,为其后续统领东吴骑兵奠定基础。南朝《建康实录》将此事与吕布“辕门射戟”并列为汉末三大神射事件。

延伸史实:

太史慈早年在北海救孔融时,已展现“晨夜带箭突围”的箭术,其技战术体系具有连贯性。

东吴墓葬出土的东汉青铜机显示,吴地军械制造精良,可能为太史慈提供了技术支撑。

《通典·兵典》记载类似“射楯”需“平射三百步”,与唐代《太白阴经》所述“强射五百步”可互相印证汉代远程武器威力。

这一战例不仅体现个人武勇,更反映了汉末骑兵战术与远程武器的发展水平。陈寿在《三国志》中特意记载细节,说明其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典型军事研究价值。

文章标签:神箭

上一篇:蔡伦改进造纸之术 | 下一篇:桓冲镇守荆州地

孙策遇刺遗江东

三国孙策

孙策遇刺是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一场重大政治变故,对孙吴政权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事件背景、经过、影响及历史评价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事件背景

太史慈神箭退敌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退敌”的事迹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的经典战例,展现了其高超的武艺和临阵应变能力。事件背景与具体经过:建

马谡失街亭遭斩

三国马谡

马谡失街亭遭斩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北伐中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最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马谡本人也因违抗军令而被处斩。这一事件

王允巧施美人计

三国王允

“王允巧施美人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计谋策略,出自《三国演义》,但历史上王允与貂蝉的故事与小说情节存在差异。以下从史实与文学演绎两方面展开分

太史慈神箭退敌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神箭退敌”的事迹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的经典战例,展现了其高超的武艺和临阵应变能力。事件背景与具体经过:建

太史慈北海突围显威

三国太史慈

太史慈北海突围之役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展现了太史慈的勇武与智谋。 背景 北海被黄巾军围困时,太守孔融派遣太史慈前往平原向刘备求援。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