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遭斩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12 | 阅读:6072次历史人物 ► 马谡
马谡失街亭遭斩
马谡失街亭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北伐中的一次重大战略失误,最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马谡本人也因违抗军令而被处斩。这一事件在《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的《襄阳记》《华阳国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是研究蜀汉军事与政治的重要案例。
事件背景
228年,诸葛亮发起第一次北伐(即“一出祁山”),意图趁曹魏关中防御空虚之机夺取陇右。蜀军初期进展顺利,但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作为陇右与关中的咽喉要道,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诸葛亮命马谡统领先锋部队驻守街亭,并派王平为副将协助。
马谡的失误
1. 违背诸葛亮部署:诸葛亮曾明确指示马谡“当道下寨”,即在交通要道构筑防御工事,阻断魏军进犯。但马谡弃用水源充足的平地,擅自率军上山驻扎,试图依托高地势“居高临下”击溃敌军。
2. 战术失误与轻敌:马谡缺乏实战经验,迷信兵法理论(如“置之死地而后生”),未考虑士兵饮水与粮道被断的风险。魏将张郃迅速包围山地,切断蜀军水源,导致军心涣散。
3. 王平劝谏无效:副将王平多次劝阻马谡,甚至率少数部队在山下策应,但马谡刚愎自用,最终惨败。
后果与处斩
军事溃败: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丧失战略主动权,陇右三郡得而复失,首次北伐彻底失败。
挥泪斩马谡:尽管马谡是诸葛亮器重的谋士(曾献“攻心为上”之策平定南中),但为严明军纪,诸葛亮仍依军法处斩。马谡临终前致信诸葛亮,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但亦承认罪责。
诸葛亮自贬:战后诸葛亮上表自请贬官三级,以右将军衔行丞相事,反思用人不当之过。
历史评价与争议
1. 马谡的能力: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但“言过其实”,缺乏实战能力。
2. 诸葛亮的责任:后世如裴松之认为,诸葛亮用人失误是主因,马谡更适合参谋而非统帅。
3. 政治意义:处斩马谡凸显蜀汉“法令严明”,但也暴露人才匮乏的问题,间接导致诸葛亮事。
延伸知识
街亭的地理重要性:街亭是陇山道的关键隘口,控制此地可切断曹魏关中与陇西的联系,诸葛亮后来北伐多次受限于此。
王平的崛起:此战后王平因沉稳表现受重用,成为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如汉中守将)。
《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小说中增加“空城计”等情节,将马谡塑造成纸上谈兵的典型,但与正史有别。
马谡之死是蜀汉北伐战略的转折点,既反映了诸葛亮治军的严格,也成为古代军事中“理论与实战脱节”的深刻教训。
文章标签: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