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讨董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9 | 阅读:7958次历史人物 ► 吕布
十八路诸侯讨董是东汉末年一场规模浩大的联合军事行动,发生于公元190年(初平元年),以袁绍为盟主,联合各地刺史、太守共同讨伐专权的董卓。这一事件在《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是东汉政权崩解、诸侯割据的开端。
一、历史背景
1. 董卓乱政: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自封相国,把持朝政,残害大臣(如毒杀何太后),引发朝野愤恨。
2. 地方势力崛起:黄巾起义后,各地州牧、刺史拥兵自重,形成割据态势,如冀州韩馥、南阳袁术等。
二、诸侯组成与盟约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参与联军的主要势力包括:
核心诸侯:袁绍(渤海太守)、袁术(后将军)、曹操(奋武将军)、孙坚(长沙太守)、公孙瓒(北平太守)、刘岱(兖州刺史)等。
盟誓地点:酸枣(今河南延津),众人推举袁绍为盟主,誓词强调"共奖王室"。
兵力规模:《后汉书》称联军"众各数万",总兵力约30万(实际可能虚张声势)。
三、军事行动与失败原因
1. 初期攻势:
- 孙坚率军击退董卓部将胡轸,取得阳人大捷。
- 曹操单独西进荥阳,在汴水遭徐荣伏击惨败。
2. 战略分歧:
- 袁绍等诸侯囤兵酸枣观望,史载"日置酒高会"。
- 后勤问题导致粮尽兵散,《九州春秋》记载韩馥克扣粮饷。
3. 董卓应对:
- 焚烧洛阳迁都长安,实行焦土政策。
- 派吕布守虎牢关,构筑防线。
四、历史影响
1. 暴露割据本质:诸侯各怀异心,标志着中央权威彻底丧失。
2. 曹操崛起契机:汴水之败后,曹操转赴扬州募兵,奠定独立势力基础。
3. 军阀混战开端:盟军解散后,刘岱杀桥瑁、袁绍夺韩馥冀州,开启兼并战争。
补充知识
参与人数考辨:实际参与军事行动的约10余路,《资治通鉴》具体列出了14路。
文学演绎差异:《三国演义》虚构"三英战吕布"等情节,历史上吕布此时正与孙坚作战。
地理因素:洛阳周边地形复杂,联军补给线过长,董卓控制崤函之险易守难攻。
此事件本质是地方豪强与中央权臣的权力博弈,虽然未能推翻董卓,但加速了东汉名存实亡的进程,为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刘向校书天禄阁 | 下一篇:贾充——晋朝的政治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