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李固忠直遭陷害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9901次
历史人物 ► 李固

李固(94年─147年),字子坚,东汉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以刚直不阿著称。他是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三朝重臣,官至太尉,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外戚梁冀陷害身亡。以下是关于李固忠直遭害的史实分析:

李固忠直遭陷害

一、政治立场与改革主张

李固出身汉中名门,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他主张“削夺外戚之权,进用忠良”,多次上书要求限制外戚和宦官势力,推行察举制改良,选拔寒门贤才。在任荆州刺史期间,他弹劾贪官,整顿吏治,深得民众拥戴。《后汉书》记载其“每存匡救,志在王室”。

二、与外戚集团的冲突

1. 反对梁冀专权:汉冲帝早逝后,李固主张立年长贤明的清河王刘蒜为帝,但外戚梁冀为便于操控朝政,强行拥立8岁的汉质帝。质帝曾当众称梁冀为“跋扈将军”,不久被毒杀,李固要求追查真相,触怒梁冀。

2. 党争激化:梁冀联合宦官曹腾等诬告李固“阿附藩臣,图危社稷”,将其免职。期间李固门生王调、赵承等数十人上书辩解,反被牵连下狱。

三、遇害经过与影响

147年,梁冀罗织罪名将李固下狱处死,临终前李固作《临终敕子孙》表明心迹:“吾虽身亡,义不可屈。”其子李燮被迫逃亡,直到梁冀倒台后才平反。李固之死暴露东汉中期外戚专权的黑暗,成为“党锢之祸”的先声。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李固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

四、历史评价与延伸

1. 忠臣典范:后世常将李固与杜乔并称“李杜”,作为忠烈象征。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有“在汉李固血”之句。

2. 制度反思:李固主张的“三互法”(避籍任职制度)虽未被采纳,但体现了汉代士人对政治透明的追求。

3. 家族传承:其子李燮后官至河南尹,延续清廉家风,《续汉书》称“李氏世忠贞”。

补充背景:东汉中后期皇权衰弱,顺帝至桓帝期间,外戚梁氏把持朝政近20年,仅梁冀一人就迫害数百名官员。李固的悲剧是士大夫集团与外戚斗争的缩影,也预示着东汉王朝的衰亡不可逆转。

文章标签:李固忠

上一篇:王翦灭六国首功 | 下一篇:曹操割发代首整军纪

汉初名臣陈平的智慧

汉朝陈平

汉初名臣陈平以其谋略与权变闻名,其智慧体现在政治、军事及处世哲学等多方面。以下是其智慧的具体表现及相关史实分析: 1. 谋略奇计:扭转时局的关键手

英勇善战霍去病传

汉朝霍去病

英勇善战霍去病传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核心将领之一。他年

汉武帝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原因剖析

汉朝汉武帝

汉武帝时期文化艺术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政治经济基础密切相关,也受统治者个人意志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政治统

汉和帝改革内政外交

汉朝

汉和帝(刘肇,公元79年-105年在位)是东汉中后期的一位君主,尽管在位时间较短(88年—105年),但其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内政外交改革,试图缓解社会矛

李固忠直遭陷害

汉朝李固

李固(94年─147年),字子坚,东汉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以刚直不阿著称。他是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三朝重臣,官至太尉,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外戚梁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