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曹魏大将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2 | 阅读:1241次历史人物 ► 曹魏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汉族,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他以勇猛善战、治军严明著称,在曹操麾下立下赫赫战功,位列“五子良将”之首,“威震逍遥津”一役更是奠定其传奇地位。以下是关于张辽的史实细节和相关扩展:
1. 早年经历与归曹
张辽本为吕布部将,早年在丁原、何进、董卓麾下辗转。吕布败亡后归降曹操,被委以重用。曹操独具慧眼,对张辽信任有加,任命其为中坚将军。张辽投曹后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曹魏阵营的核心将领。
2. 战功赫赫
白狼山之战(207年):随曹操远征乌桓,张辽率先锋突击乌桓骑兵阵,阵斩乌桓单于蹋顿,一举击溃敌军,为平定北方奠定基础。
天柱山之战(209年):率军讨伐陈兰、梅成叛乱,在险峻山地中迂回作战,最终全歼叛军,展现其灵活战术能力。
合肥之战(215年)(逍遥津之战):以七千守军抵御孙权十万大军,趁敌尚未集结完毕时率八百死士夜袭吴军,斩杀陈武等将领,迫使孙权溃退。此战后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止啼,“张辽止啼”典故流传千年。
3. 军事才能与治军特点
胆识超群:逍遥津之战中,张辽提出“先击其锋锐”的战术,亲自冲锋陷阵,极大提振士气。
治军严苛而得人心:《三国志》载其“奉令不犯,止舍整齐”,将士甘愿效死。曹操曾赞:“武力既弘,计略周备。”
战略眼光:晚年镇守合肥时,注重修筑防御工事,完善预警体系,使东吴多年不敢大举北犯。
4. 后世评价与地位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与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称“五子良将”,而张辽居首。
唐代武庙六十四将、宋代武庙七十二将均收录张辽,彰显其历史地位。
曹操曾感叹:“张辽、乐进,古之召虎也!”将其比作西周名将召公虎。
5. 其他相关史实
性格特点:史载张辽性格刚毅,曾因与李典不和险误战机,但在合肥之战中主动化解矛盾,共抗强敌。
结局:晚年带病击败吕范率领的吴军,222年病逝于江都,谥号“刚侯”,曹丕为之流泪。
文化影响:元代《三国志平话》及明清戏曲中,张辽形象被进一步艺术化,成为忠勇智兼备的典范。
张辽的军事生涯体现了冷兵器时代将领的典范:勇猛与智谋并存,战术与战略兼修。其“逍遥津之战”被后世列为“守城战”经典案例,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曾援引此战例训练军队。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特别强调此战“以少制众”的战术价值。
文章标签:张辽
上一篇: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 | 下一篇:姚苌建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