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上将的征战史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02 | 阅读:2820次历史人物 ► 蜀汉
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是三国时期刘备麾下最具代表性的五位猛将,其征战历程与蜀汉的兴衰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三国志》等正史的史实梳理:
1. 关羽
- 早期征战:早年随刘备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与曹操合作击斩袁绍大将颜良于白马,封汉寿亭侯。建安五年(200年)刘备败逃后,关羽暂归曹操,但仍心向刘备,最终“挂印封金”回归。
- 镇守荆州:214年刘备取益州后,关羽督荆州,发动襄樊之战(219年),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东吴背盟袭取江陵,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被吴将潘璋部擒杀。
- 历史评价:陈寿评其“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但“刚而自矜”致败。
2. 张飞
- 拓土之功:208年长坂坡率二十骑断后,阻曹操追兵。刘备入蜀时,张飞分定巴郡,义释严颜,加速益州平定。218年巴西之战大破曹魏名将张郃,稳定蜀汉北疆。
- 性格缺陷:酗酒暴戾,221年因苛责部将范疆、张达,被刺杀于阆中。陈寿指其“暴而无恩”。
- 独特地位:三国时期唯一有明确记载“据水断桥”事迹的猛将,曹操阵营称其为“万人敌”。
3. 赵云
- 护卫与谋略:长坂坡救阿斗确有其事(《云别传》),但“七进七出”为演义夸张。入蜀后任翊军将军,汉水之战(219年)以“空营计”破曹军,刘备赞“子龙一身是胆”。
- 政治眼光:反对刘备伐吴,主张优先伐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率偏师箕谷牵制魏军,虽败却全身而退。
- 历史争议:陈寿将其与黄忠同传,未达关张级别,但后世地位因演义大幅提升。
4. 马超
- 凉州枭雄时期:211年联合韩遂反曹,潼关之战一度逼得曹操“割须弃袍”,后败逃凉州。214年投刘备,助其迫降刘璋取成都。
- 蜀汉时期:因“羁旅归国”受猜忌,名高权重但无实权,主要镇守阳平关防魏。222年病逝前上表托付从弟马岱。
- 民族影响:羌氐族视为“神威天将军”,后世西北地区民间崇拜盛行。
5. 黄忠
- 老将崛起:原为刘表部将,209年归刘备后参与南征,定军山之战(219年)阵斩夏侯渊,奠定汉中争夺战胜局。刘备称帝时封后将军,与关羽同阶。
- 年龄之谜:《三国志》未载其确切年龄,“老将”形象可能源于演义。220年病逝,若非早亡或可参与夷陵之战。
补充史实:
“五虎上将”官方名称不存在,实际源于《三国志》将五人合传,宋元后民间逐渐形成此概念。
汉制“前后左右”四将军中,关羽为前将军,黄忠后将军引发争议,诸葛亮曾担心关羽不满。
五人军事贡献差异明显:关羽战略级统帅,张飞战术型名将,赵云侧重护卫,马超象征意义大于实战,黄忠属战役决胜型将领。
蜀汉对五将的任用折射其政权局限性:过度依赖个人勇武,缺乏系统军事梯队建设,随着五人离世,诸葛亮北伐时已面临“蜀中无大将”困境。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