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王朴《平边策》献周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7 | 阅读:5361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王朴的《平边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名臣王朴向周世宗柴荣所上的一则重要战略奏疏,全文针对当时中原政权面临的割据分裂局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统一方略。该策展现了王朴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对后周乃至北宋初年的统一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关于《平边策》及其背景的详细分析:

王朴《平边策》献周

一、历史背景

1. 五代乱局:后周建立时(951年),中原地区历经梁、唐、晋、汉四代更迭,周边有南唐、后蜀、南汉、北汉等十国割据,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形成"四分五裂"之势。

2. 周世宗锐意改革:柴荣继位后(954年)励精图治,整顿军政,急需统一战略。王朴时任比部郎中,以通晓阴阳历算、精通治国方略著称。

二、《平边策》核心内容

1. 战略优先级

- 主张"先易后难",首取江淮:认为南唐"国富而兵弱",应先攻占淮南削弱其经济实力。

- 次取荆南、后蜀:利用长江上游地理优势,形成对江南的压制。

- 最后解决北汉与契丹:避免过早与北方强敌决战。

2. 具体战术建议

- 提出"避实击虚"的军事原则,强调选择敌军防御薄弱环节突破。

- 注重经济战,建议破坏敌国农业生产,实施"因粮于敌"策略。

- 主张编练精锐禁军,建立快速机动部队应对多线作战。

3. 政治配套措施

- 推行"惠民政策"争取民心,在占领区减免赋税。

- 建议保留投降割据政权上层人物的部分特权以减小抵抗。

三、实际执行与影响

1. 周世宗的实施

- 955-958年三次亲征南唐,夺取淮南十四州,完全实现第一阶段目标。

- 959年北伐契丹,收复瀛、莫二州,因病逝中断进程。

2. 北宋的延续

- 赵匡胤基本遵循该战略,先灭荆南、后蜀(963-965年),再平南汉、南唐(970-975年)。

- 宋太宗时期解决北汉(979年),但未能完全实现收复幽云的目标。

四、历史评价

1. 战略前瞻性

- 准确判断各割据政权强弱态势,避免两线作战风险。

- 提出的"由南向北"统一路径成为五代至宋的经典战略范式。

2. 局限性

- 对契丹实力估计不足,未预见燕云地区长期难以收复的困难。

- 经济战策略在实施中曾导致淮南地区民生凋敝。

3. 文献价值

- 全文载于《旧五代史·王朴传》,是研究五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文献。

- 明代学者称其"规划之精,算无遗策",清《四库全书》将其列为"经世致用"代表作。

五、延伸知识

1. 王朴其他贡献

- 主持修订《钦天历》,改进天文观测方法。

- 设计开封城扩建方案,奠定北宋东京汴梁城市格局。

2. 时代对比

- 与范仲淹《上十事疏》、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并称"宋初三大治国策"。

- 其战略思想与诸葛亮《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侧重实际军事操作。

《平边策》深刻反映了五代末期中原政权谋求统一的战略思维,其分阶段、重实效的务实作风,对后世军事战略制定仍具参考价值。周世宗曾感叹:"若王朴在,朕当以相位待之。"足见该策在当时的影响力。

文章标签:平边策》

上一篇:郭子仪平定安史 | 下一篇:宋词黄金时代来临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

五代十国刘知远

刘知远建后汉称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背景、过程及影响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政权更迭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历史背景与崛起

马殷楚国割据湖南

五代十国马殷

马殷楚国的建立与割据湖南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马殷(852—930),字霸图,许州鄢陵(今属河南)人,原为唐朝末年秦宗权部将孙儒的部

李仁罕割据蜀中

五代十国孟昶

李仁罕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政权的重要将领,其割据蜀中的历史背景与表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历史背景与政权更迭 后蜀(934—965年)是孟知祥在唐末

王峻阻郭威立嗣

五代十国郭威

王峻阻郭威立嗣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周政权内部的一场重要政治斗争,主要涉及枢密使王峻与后周太祖郭威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矛盾。以下根据史实对此事件进行

后周政权的统一战争与成就

五代十国周世宗

后周政权的统一战争与成就集中体现在其短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951-960年),尤其在周世宗柴荣统治阶段(954-959年)。作为五代中最具统一潜力的政权,后周通

皇甫晖死守清流关

五代十国周世宗

皇甫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重要将领,以骁勇善战著称。清流关之战发生在956年(后周显德三年),是后周世宗柴荣南征时与南唐军队的一场关键战役。清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