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玉米传入中土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7911次
历史人物 ► 农政全书

玉米传入中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是中国农业史和全球化交流的重要案例。这一过程与地理大发现、中外贸易及农业技术传播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玉米传入中土

1. 传入时间与路径

玉米原产于美洲,西班牙人在15世纪末将其带到欧洲,随后通过两条主要路线传入中国:

- 东南海路:16世纪中叶(约嘉靖年间),葡萄牙商队或东南沿海商人经马六甲—澳门—福建航线传入,早期被称为“番麦”或“玉蜀黍”,最早记载见于1555年河南《巩县志》。

- 西北陆路:17世纪经中亚—新疆路线传入,西北地区称其为“包谷”。

2. 文献与物证

-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1578年)明确描述玉米形态:“千苞层裹,似稷而大,子黄白色”。

- 16世纪云南《大理府志》、甘肃《平凉府志》均有种植记录,印证其传播速度之快。考古发现显示,明代万历年间贵州墓葬中已出现玉米苞片碳化标本。

3. 适应性优势

玉米在中国迅速普及得益于其特性:

- 耐旱性强,适合山地种植,缓解了传统作物对平原的依赖。

- 单位产量高于小米、高粱,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补充。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玉米成为垦荒的重要作物。

4. 经济与社会影响

- 清代人炸(从1亿增至4亿)与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推广直接相关。

- 引发生态问题:18-19世纪秦岭、云贵山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种玉米,导致水土流失,如湖北西部“棚民”垦殖的记载。

5. 文化融合

- 玉米逐渐本土化,衍生出多样食用方式:北方磨粉做窝头,西南地区酿制包谷酒。

- 农书《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均未记载玉米,反映其传播早于士大夫的系统性记录,凸显民间传播特点。

6. 对比其他美洲作物

与甘薯、马铃薯相比,玉米因耐储存更早被接受,但易引发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清代医案中常见相关病症记载。

玉米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结构,更成为观察大航海时代物质文明交流的典型案例。其历史进程揭示了作物传播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路径的互动,以及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深层影响。

文章标签:玉米

上一篇:元顺帝重用脱脱 | 下一篇:魏源提出师夷长技

文徵明书画双绝

明朝明朝

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人书画家之一,以“书画双绝”著称于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

冯保掌印司礼监

明朝冯保

冯保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要宦官,其执掌司礼监的历程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权力的扩张与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下是关于冯保掌印司礼监的史实

朱允炆靖难失踪

明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的失踪是明初政治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悬案之一。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他推行削藩政策引发燕王

李贽离经叛道被囚

明朝李贽

李贽(1527—1602)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因其思想尖锐批判程朱理学和传统礼教,被当时主流社会视为"离经叛道"。他的遭遇反映了晚明思想界新旧

玉米传入中土

明朝农政全书

玉米传入中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是中国农业史和全球化交流的重要案例。这一过程与地理大发现、中外贸易及农业技术传播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