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归有光古文大家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20 | 阅读:6602次
历史人物 ► 正统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中叶杰出的古文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唐宋派”代表人物。他主张回归唐宋古文传统,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对清代桐城派影响深远。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归有光古文大家

一、文学地位与主张

1. 反拟古的革新者

归有光批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文必秦汉”的僵化倾向,倡导向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名家学习,强调“独出于胸臆”的真情实感。其名篇《项脊轩志》《寒花葬志》以琐事寄深情,突破传统古文题材限制。

2. 唐宋派的中坚力量

他与唐顺之提出“本色论”,认为文章需“直抒胸臆,信手写出”,《震川先生集》中书信、杂记等文体质朴自然,实践了“文从字顺”的理念。

二、创作特色

1. 情感真挚,细节动人

《项脊轩志》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等日常生活细节,将家族变迁与个人哀乐融为一体,开创“以小说为古文”的写法。

2. 结构严谨,语言简净

《先妣事略》通过母亲生前琐事刻画形象,白描手法与《史记》一脉相承,黄宗羲评其“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三、学术与思想贡献

1. 经学造诣深厚

归有光晚年攻读《易经》,著有《易经渊旨》。他主张“六经皆文”,将经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结合,影响了顾炎武等清儒。

2. 反对空谈心性

虽属儒家正统,但对阳明学派末流的空疏学风有所批判,注重实用之学,体现明代实学思潮的过渡特征。

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1. 清代桐城派的先声

方苞姚鼐推崇其“雅洁”文风,《古文辞类纂》多选其作品。曾国藩称其“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2. 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

其文集东传日本,获荻生徂徕等古文辞学派学者重视,成为东亚汉文学交流的范例。

拓展知识

归有光六十岁方中进士,长期授徒乡里,弟子张大复、归子慕等传其文法。

现代学者钱基博认为,归有光之文“以小说为古文,变班马之局而拓韩欧之径”,此说揭示其文体创新意义。

昆山“归氏世美堂”为其家族文化象征,现存石刻诗文可窥其家风。

归有光的古文理论与实践,上承唐宋八大家,下启清初散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

文章标签:古文大

上一篇:元朝驿站体系完善 | 下一篇:天理教起义

朱祐槟成化帝

明朝朱祐

朱祐槟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第十三子,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生母为宸妃万氏(万贵妃)。他是明代宗室中的重要人物,其生平反映了成化时期皇

朱祁镇土木之变

明朝朱祁镇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失利,发生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场事变不仅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对明朝的边防政策和政治格

景德镇瓷器扬四海

明朝景德

景德镇瓷器扬四海 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其瓷器自唐宋以来便以精湛工艺和独特美学享誉全球。以下从历史脉络、工艺特色、国际影响及当代发展等方面展

努尔哈赤建后金国

明朝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是明代末期女真族统一与满洲崛起的关键事件,其过程融合了军事征服、政治改组和制度创新,对明清易代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史实

青铜鼎盛铸重器

西周正统

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鼎盛时期主要集中在商周两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256年)。这一时期青铜鼎不仅是重要的礼器,更是权力与等

陆修静整理道藏

南北朝正统

陆修静(406—477年)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道教上清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道教典籍整理第一人”。他对道教经典的系统化整理为后世《道藏》编纂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