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廉颇老当益壮(注:战国名将,跨时期人物)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6-16 | 阅读:2067次
历史人物 ► 战国

"廉颇老当益壮"这一典故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体现了战国末期名将廉颇的军事才华与晚年的壮志豪情。以下结合史实进行专业解析:

廉颇老当益壮(注:战国名将,跨时期人物)

1. 军事生涯的巅峰与低谷

廉颇早年效力赵国,以善打硬仗著称,曾在长平之战前期成功抵御秦军,采用筑垒固守战术,使秦军久攻不下(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导致惨败)。

晚年因政治斗争逃亡魏国,仍保持高强度军事训练。《史记》载其"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身体机能远超同龄将领,展示出职业军人的自律性。

2. 赵国的最后希望

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废黜廉颇导致其流亡。多年后赵国屡败于秦,欲重新启用老将,却因佞臣郭开贿赂使者作梗未果。司马迁记载使者回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的细节,暗示其实际仍具统军能力。

当时赵国将领青黄不接,李牧等新生代尚未完全成长,廉颇的军事经验(尤其是对秦作战经验)具有不可替代性。

3. 战国时期的将领老龄化现象

对比同期白起(约50岁自杀)、王翦(灭楚时已高龄),战国末期名将普遍服役年限延长,反映出冷兵器时代经验的价值。燕国乐毅、齐国田单等也属大器晚成类型。

考古发现的战国兵器铭文显示,赵国精锐部队"代骑兵"的装备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老将的价值不仅在于战略眼光,更包含技术传承。

4. 历史评价的演变

汉代《说苑》将廉颇与青年将领对比,突出其"烈士暮年"的悲壮色彩。宋代《十七史详节》则批判赵王不懂"千金市骨"的道理。

现代军事史学认为,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需要廉颇这类防守型将领贯彻"疲秦"战略,而非追求速胜,其晚年价值实为战略层面的。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个人武德,更折射出战国后期各国人才体系的致命缺陷——赵国未能建立有效的将领梯队制度,最终走向灭亡。唐代李靖曾点评:"廉颇之用,赵胜之术也",道破了名将命运与国家兴衰的深刻关联。

文章标签:廉颇

上一篇:庄子逍遥游的境界 | 下一篇:张衡制浑天仪象

嫪毐祸乱后宫

秦朝嫪毐

嫪毐祸乱后宫是秦朝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丑闻,涉及权力、性政治与宫廷阴谋的复杂交织。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等史料记载,事件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推行郡县制改革

秦朝郡县制

郡县制改革的推行及其历史意义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由秦朝推行的一项重要行政制度改革,其核心在于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两级行政体系。这一制度

蒙毅执掌律法

秦朝蒙毅

蒙毅是秦朝著名的法律官员,其生平主要见于《史记·蒙恬列传》。作为将军蒙恬之弟,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担任上卿一职,直接参与国家律法的制定与执行。

秦朝灭亡之战

秦朝秦朝

秦朝灭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的终结。秦朝的崩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腐败、严刑峻法、大规模工程劳役

吴起战国卓越军事家政治家

春秋战国战国

吴起(约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卫国人,先后效力于鲁、魏、楚三国,其军事思想与政治变革对战国格局产生深远

楚国崛起与争霸之路: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春秋战国战国

楚国的崛起与争霸之路是一部从蛮夷边缘到中原核心的史诗性转变过程,其发展脉络贯穿西周至战国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阶段:1. 西周时期的边缘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