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西太后垂帘决策掌控政权

朝代:清朝 | 时间:2024-06-16 | 阅读:6579次
历史人物 ► 李鸿章

西太后垂帘决策掌控政权

西太后垂帘决策掌控政权

1874年12月3日,慈禧太后在车驾经过北京城时不慎从马车上摔下受重伤,这意味着这位曾经雄心勃勃、权势滔天的女性终于在一步之遥。于是,年仅三岁的光绪皇帝登基,而慈禧太后则趁机重新掌控政权,开启了两个多十年的"母仪天下"垂帘决策政局的时期。

慈禯太后生性善谋,政治手腕极为高明。她善于观察时势,明白不到适当时机不能轻举妄动。因此,即使在失势多年后重新夺权,她也未立即出面,而是另寻能人辅佐幼帝光绪。在同情者的建言下,太后委任前任内务府大臣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将军机大臣予以兼任。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维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

在掌控局势后,太后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政策。一方面,她开始整肃朝野,清除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人物;另一方面,则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可以说,在太后的主导下,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于挽救垂危的清政府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只是最终表现令人沮丧。

首先,太后在政治上削弱了光绪皇帝的实际权力,削减他对朝政的掌控力。譬如反复压制那些试图将光绪一枝独立的改革派,一度还将光绪软禁在颐和园。太后生怕光绪取代自己,成为真正的掌权者。

其次,太后重用了一批昂庸大臣,如李鸿章、曾纪泽等人,更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堪的遗产。这些人忠于太后,却鲜少为国家利益着想,贪赃枉法,残暴腐败。他们在政治上虽然推行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举措,却难以解决中国赤贫的社会问题。

再次,太后虽然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大多以权力游戏和制衡手段为主。譬如,她一度唱好改革的旗号,与光绪相和,却又反复压制改革派,阻挠改革进程。此外,她还利用外交手段拖延改革,如与西方列强博弈。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长期垂帘决策,在掌控政权的同时,实行一系列独断专行的手段,这既加剧了清廷的腐败,也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来说,这无疑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令人惋惜。

文章标签:

上一篇:宋濂 - 明初文人的杰出代表 | 下一篇:西周文学成就丰硕

纳兰性德词坛大家

清朝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是清初词坛的代表人物,与朱彝尊、陈维崧并

甲午海战惨败

清朝管带

甲午海战(1894—1895年)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及黄海海域爆发的决定性海战,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军事崛起的转折点。以下是基于史实的

福康安平定台湾

清朝福康安

福康安平定台湾事件发生在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是清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重要军事行动。此次事件展现了清廷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清朝宣布退位

清朝清朝

清朝宣布退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 - 内忧外患:19世纪末至20世纪

太平天国起义潮

清朝李鸿章

太平天国起义潮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由洪秀全及其追随者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这场起义以宗教形式

李鸿章: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清朝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洋务运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作为淮军领袖和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他在19世纪下半叶主导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近代化改革,对中国的军事、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