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6-06 | 阅读:9561次
历史人物 ► 利玛窦

澳门被葡萄牙占据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6世纪中叶,是一个由贸易、殖民扩张和地缘政治交织而成的复杂过程。以下是基于史实的关键节点和背景梳理:

澳门被葡萄牙占据

1. 早期接触(1553–1557年)

葡萄牙人最初以“晾晒货物”为由获准登陆澳门(时称“濠镜澳”),名义上向明朝广东地方官员缴纳地租银(年租金500两白银)。这一阶段,明朝仍对澳门行使主权,葡人仅获准居住和贸易,但需遵守中国法律。

2. 逐步蚕食主权(17–18世纪)

- 自治扩张:葡萄牙人借明清政权更迭之机,逐步在澳门设立自治机构(如议事会),修建城墙、炮台,甚至擅自任命总督,试图将澳门变为事实上的殖民地。

- 清政府的态度:尽管清廷延续明朝政策,要求葡人缴纳地租并限制其活动范围,但因海禁政策和对外贸易需求,对葡人的实际控制力逐渐减弱。

3. 战争后的转折(19世纪中叶)

- 1845年:葡萄牙单方面宣布澳门为“自由港”,试图摆脱清政府管辖。

- 1849年:澳葡总督亚马留(João Ferreira do Amaral)强行停止向清廷缴纳地租,驱逐中国官员,并侵占关闸以南地区,标志着葡萄牙对澳门的实际控制升级。

- 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但条约未明确划定边界,且规定未经中国同意葡不得转让澳门,为后续主权争议埋下伏笔。

4. 20世纪的僵持与回归(1974–1999年)

- 葡萄牙民主革命后:1974年葡新政府承认澳门非殖民地,而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

- 中葡建交与谈判:1979年中葡建交,双方确认澳门问题属历史遗题。1986–1987年,经过四轮谈判,签订《中葡联合声明》,确定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行使主权。

历史背景扩展

葡萄牙的占据区别于典型殖民地模式,长期以“混合管治”形式存在,明清政府始终在法律上保留主权。

澳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天主教传播、西学东渐(如利玛窦)、贸易中转(丝绸、瓷器、)均与之相关。

1987年条约谈判中,中国坚持“一国两制”,保障澳门回归后50年制度不变,此模式亦成为后来处理类似问题的范例。

澳门问题的最终解决体现了中国对历史领土主权的坚持,同时通过和平谈判实现了政权平稳过渡。

文章标签:澳门

上一篇:关汉卿戏剧人生 | 下一篇:鸦片贸易祸国殃民

明宣宗废殉葬

明朝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1435年)临终前颁布诏书废除宫妃殉葬制度,这是明代宫廷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演变的关键节点。以下从历史

王阳明平叛乱

明朝明朝

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心学集大成者。他在平定叛乱方面有卓越功绩,最著名的是1519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1. 宁王之

明宪宗宠万妃

明朝明宪宗

明宪宗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宠爱是明代宫廷史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深刻反映了成化年间后宫政治与帝王情感的复杂互动。万贵妃(1430—1487),原名万贞儿,

徐阶斗严嵩胜

明朝严嵩

徐阶斗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政坛的一场重要权力斗争,最终以徐阶的胜利告终。这一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官僚体系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

利玛窦来华传教(1601年)

明朝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于1601年正式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末天主教在华传教的重要突破。他的活动不仅涉及宗教领域,更在中西

万历年间接见利玛窦

明朝利玛窦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期间,曾多次尝试与明朝宫廷建立联系,最终成功获得万历皇帝的间接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