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桑维翰辅晋权臣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7900次
历史人物 ► 石敬瑭

桑维翰(898年-947年),字国侨,五代时期后晋重要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两朝,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政权、建立后晋的核心谋臣之一。他凭借卓越的政治谋略和外交手段,成为后晋政权的实际操盘者,但其极具争议的决策也对中原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桑维翰辅晋权臣

一、辅佐石敬瑭建晋的核心作用

1. 策劃「割燕雲十六州」之谋

桑维翰是石敬瑭联合契丹夺取政权的关键策划者。936年,面对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猜忌,桑维翰建议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并提出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岁贡绢帛三十万匹、认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的条件换取军事支持。这一决策虽助石敬瑭建立后晋,却导致中原门户洞开,为后世宋辽对峙埋下隐患。

2. 构建契丹-后晋政治联盟

桑维翰亲自出使契丹,以「父子之国」的名义巩固联盟。他主持修订外交文书,将后晋定位为契丹的「儿皇帝」政权,通过屈辱性条款换取契丹持续军事支持。这一策略虽短期稳定政权,但使后晋丧失主权独立性。

二、后晋政权中的专权与政争

1. 中枢集权架构设计

桑维翰任枢密使期间,改革官僚体系,强化中央对藩镇控制。他推行「以文制武」政策,压制节度使势力,提拔寒门士人进入枢密院,形成以宰相-枢密使为核心的决策机制。此举引发武将集团强烈不满,为后晋内部分裂埋下伏笔。

2. 与景延广的政争激化

石敬瑭死后,桑维翰主张延续对契丹妥协政策,但权臣景延广主张强硬抗辽。两者矛盾导致后晋朝廷分裂,947年桑维翰被景延广诬告谋反,遭出帝石重贵处死于汴梁。其死后仅数月,契丹便攻破开封灭后晋,印证其「联辽制衡」战略的脆弱性。

三、历史评价的两极性

1. 现实政治家的功利主义

欧阳修《新五代史》批评其「屈节夷狄」,司马光却称其「通敏有器局」。现代史学家认为,桑维翰的决策是五代武人政治环境下士大夫集团的生存策略,其联合契丹的本质是利用外部势力制衡内部藩镇。

2. 战略失误的长期影响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丧失天然屏障,直接导致北宋时期的边防困境。1127年「靖康之变」中金军长驱直入,与桑维翰当年的决策存在间接关联。元代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痛陈:「桑维翰之罪,通于天矣!」

四、五代政治生态的典型代表

桑维翰的执政凸显了五代政权「倚重外援、制衡内藩」的生存逻辑。其重用文士、强化枢密的措施,客观上为宋代「重文轻武」体制提供先例。现存《桑维翰集》虽为后人辑佚,但其中《论安审晖节度使疏》等文书,反映了其以中枢权威压制地方割据的思想。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代军事府兵制度 | 下一篇:《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五代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

五代十国刘昫

五代时期(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文学艺术仍有发展的分裂时期,虽战乱频繁,但文学创作在诗、词、散文等领域仍有代表人物和作品流传。以下

王峻后周跋扈相

五代十国柴荣

王峻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重要政治人物,其"跋扈"形象主要源于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强势表现,但需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1. 军政背景与发迹王峻早年投奔后汉

桑维翰辅晋权臣

五代十国石敬瑭

桑维翰(898年-947年),字国侨,五代时期后晋重要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两朝,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政权、建立后晋的核心谋臣之一。他凭借卓越的政

李克用沙陀霸主

五代十国李克用

李克用(856年-908年),字翼圣,沙陀族人,是晚唐至五代初年极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被誉为"沙陀霸主"。他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之父,晋王政权的奠基者,也是

桑维翰辅晋权臣

五代十国石敬瑭

桑维翰(898年-947年),字国侨,五代时期后晋重要政治人物,历仕后唐、后晋两朝,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政权、建立后晋的核心谋臣之一。他凭借卓越的政

石敬瑭献燕云

五代十国石敬瑭

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决策之一,发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政权建立过程中。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