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姜夔暗香疏影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5 | 阅读:3168次
历史人物 ► 姜夔

《暗香》《疏影》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两首咏物词代表作,均属自度曲(自创新调)。这两首词以梅花为吟咏对象,运用典故与象征手法,寄托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感,体现了姜夔“清空雅”的艺术风格。以下是详细解析:

姜夔暗香疏影

一、创作背景

1. 历史语境

姜夔生活在南宋中期(约1155—1221),此时宋金对峙,朝廷偏安江南。词中“昭君不惯胡沙远”等句,暗指南宋屈辱的国势,借梅花喻故国之思。

*补充*:姜夔终生未仕,漂泊江湖,词中“江国,正寂寂”亦透露出文人漂泊的孤寂。

2. 写作契机

据词前小序,这两首词作于1191年冬,姜夔在苏州范成大家作客时。范成大晚年隐居石湖,酷爱梅花,姜夔应请而作,并命名为《暗香》《疏影》,取自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艺术特色

1. 双生词结构

- 《暗香》以回忆展开,写昔日与佳人摘梅的缠绵,后转入今日漂泊之苍凉。

- 《疏影》连用五位女性典故(如寿阳公主、昭君、绿珠等),赋予梅花人格化的高洁与悲剧色彩。

*技法*:两词一虚一实,一情一典,形成互补。

2. 音乐性

姜夔精通音律,两词均为“仙吕宫”调,音节谐婉。现存《白石道人歌曲》中保留了他的17首自度曲工尺谱,是研究宋词音乐的重要资料。

3. 用典密度

《疏影》几乎句句用典,如“犹记深宫旧事”化用寿阳公主“梅花妆”传说,“想佩环月夜归来”暗拟杜甫《咏怀古迹》中昭君形象,体现“以学问为词”的倾向。

三、主旨内涵

1. 咏物与寄托

表面咏梅,实则寄托个人与时代之悲:

- 《暗香》中的“何逊而今渐老”抒发文士沦落的失意;

- 《疏影》“已入小窗横幅”则以画梅收束,暗示对超脱现实的追求。

2. 清空与雅

张炎《词源》评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两首词避直露而重含蓄,例如“千树压西湖寒碧”以景结情,留足想象空间。

四、后世影响

1. 词坛地位

清代浙西词派奉姜夔为宗,朱彝尊称其“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暗香》《疏影》被视为咏物词巅峰,后世和作无数。

2. 争议解读

对《疏影》的寓意历来有分歧:

- 夏承焘认为“盖伤心二帝蒙尘”;

- 王国维则批评“隔”晦涩,但未减其艺术价值。

五、延伸知识

1. 姜夔与合肥情事

学者考证,《暗香》中“长记曾携手处”或关联其青年时代在合肥的恋情,其集中约20首词暗涉此事。

2. 林逋影响

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形象深刻影响了姜夔,但姜词更重寄托,将个人哀感融入历史维度。

3. 版本流传

《暗香》《疏影》最早见于《白石道人歌曲》宋嘉泰刻本,现存最早的曲谱为清代张奕枢校刊本。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延钧闽国称帝 | 下一篇:元朝对农业及商业的政策调控研究

宋朝的诗词文化繁荣

宋朝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诗词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其文学成就达到古典诗词的新高峰。这一繁荣现象的形成与宋代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郭守华抗金斗争与牺牲

宋朝杨再兴

郭守华抗金斗争与牺牲是中国南宋时期一段鲜为人知却极具悲壮色彩的地方抗金史实,主要发生在金军南侵的动荡年代。虽然正史记载有限,但通过地方志、民

苏轼家族在宋朝的兴衰史

宋朝宋朝

苏轼家族在宋朝的兴衰史紧密关联于当时的政治生态与文化发展,其家族成员在仕途与文学领域的沉浮,堪称宋代士大夫家族的典型缩影。 一、家族崛起:从苏

宋真宗外交政策分析

宋朝宋真宗

宋真宗(998-1022年在位)的外交政策以务实保守为主要特征,在继承宋太祖、太宗“守内虚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地缘政治环境,形成了以“以夷制夷”“

姜夔白石道人曲

宋朝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他的词作以清空骚雅著称,尤以自度曲(自行创作词牌与曲调)闻名,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

姜夔暗香疏影

宋朝姜夔

《暗香》《疏影》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两首咏物词代表作,均属自度曲(自创新调)。这两首词以梅花为吟咏对象,运用典故与象征手法,寄托家国之思与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