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唐朝 >> 详情

唐朝均田制的实施与衰落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10 | 阅读:7780次
历史人物 ► 唐朝

唐朝均田制是继承北魏至隋朝的均田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其核心在于国家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既稳定小农经济,又保障国家赋税和徭役来源。唐初(武德七年,624年)正式颁行均田制,主要内容包括:

唐朝均田制的实施与衰落

1. 土地分配原则

丁男(21-59岁)授田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世袭),80亩为口分田(死后归还官府);妇女、奴婢、耕牛也按比例授田,但实际执行中受地域限制,狭乡(人多地少)往往不足额。

2. 税役结合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绑定:受田农民每年纳粟2石(租),服役20日(庸),缴绢2丈(调)。这一制度依托户籍(手实、计帐)和严密的基层管理(里正、乡长),成为唐初经济恢复的支柱。

3. 实施中的变通

土地买卖被严格限制,但永业田在特定条件(如迁居、丧葬需财)下可交易,口分田则禁止。贵族官僚通过永业田、勋田等享有特权,如亲王可占田百顷,官僚按品级授职分田。

衰落原因

人口增长与土地紧张:贞观至开元年间人口从300万户增至900万户,官田不足分配,狭乡农民仅得数亩,均田逐渐虚化。

土地兼并失控:高宗后贵族、寺院通过借荒、置牧等名义侵吞公田,富户“豪强兼并,贫者失业”。

户籍制度崩溃:安史之乱后,逃户剧增,朝廷被迫承认客户(流民)依附地主,两税法(780年)实行标志着均田制彻底终结。

历史影响

均田制虽未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但为唐前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基础。其衰落揭示了中古时期土地国有与私有矛盾的不可调和,此后中国土地制度转向地主主导的租佃模式。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户籍残卷,清晰反映了均田制在地方执行中的差异与演变。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朝商业与经济政策 | 下一篇:钱镠吴越国奠基

唐朝均田制的实施与衰落

唐朝唐朝

唐朝均田制是继承北魏至隋朝的均田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其核心在于国家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既稳定小农经济,又保障国家赋税和

韩愈与古文运动的兴起

唐朝韩愈

韩愈(768—824)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古文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六朝以来骈文浮华文风,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的文学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与纹饰

唐朝唐六典

唐代金银器的工艺与纹饰集中体现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巅峰成就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审美取向。以下从工艺技法、纹饰主题、文化影响等维度展开论述: 一、制作

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

唐朝唐朝

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巅峰之一。作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在唐代(618-907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贸

唐朝均田制的实施与衰落

唐朝唐朝

唐朝均田制是继承北魏至隋朝的均田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其核心在于国家将无主荒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既稳定小农经济,又保障国家赋税和

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

唐朝唐朝

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巅峰之一。作为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在唐代(618-907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