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武宗滥封赏赐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4 | 阅读:1840次历史人物 ► 元武宗
元武宗海山(1281—1311年)是元朝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1307—1311年)因大规模滥封赏赐导致财政危机,成为元朝中期政治腐败的重要表现。其滥封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宗室滥封
海山为拉拢皇室势力,打破成吉思汗以来的分封传统,对宗室成员大量加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仁宗)被赐予“怀王”爵位并获大量食邑,其他兄弟子侄也受封王爵,甚至部分疏远宗室也获得厚赏。这种无节制的分封导致国库支出激增,地方赋税收入被大量截留。
2. 功臣赏赐过度
海山以“酬勋”为名,对拥立其即位的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将领床兀儿等人滥加赏赐,包括金银、绢帛、田产及“怯薛”军职。据《元史·武宗纪》记载,仅即位之初赏赐功臣的钞锭即达“数百万锭”,相当于当时数年财政收入。
3. 宗教机构滥赐
为彰显崇佛政策,海山向藏传佛教寺院大规模施舍。如至大元年(1308年)赐给萨迦寺黄金五千两、白银一万两,并免除全国佛教寺院的差发赋税。此类赏赐加剧了财政负担,同时导致寺院经济过度膨胀。
4. 官职冗滥与卖官鬻爵
为弥补财政缺口,海山推行“入粟补官”,公开出售官职,甚至增设“遥授”虚职。据《元史·选举志》载,至大年间官员人数较前朝激增三成,造成行政效能低下和吏治腐败。
历史背景与影响:
海山的滥封政策与元朝“内重外轻”的政治传统相关,旨在通过物质收买巩固统治。但其后果极为严重:至大二年(1309年)国库赤字已达钞本(准备金)的六倍,被迫发行“至大银钞”引发通货膨胀。仁宗即位后虽推行“延祐经理”整顿财政,但元朝财政体系已遭根本性破坏,为后期经济崩溃埋下隐患。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元代皇权对官僚系统的依赖与失控。
文章标签: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