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何承天改历法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17 | 阅读:1842次
历史人物 ► 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年)是南朝宋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他主持修订的《元嘉历》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改历背景、方法及影响如下:

何承天改历法

1. 改历背景

南朝宋时,沿用东晋《元始历》已出现明显误差,尤其是冬至点位置与实际天象不符。何承天长期观测天文,发现传统“平朔法”(按月相平均值定朔日)导致朔望月与实际不符,且闰月设置不够精准,影响农业生产和祭祀活动。元嘉二十年(443年),宋文帝命其主持改历。

2. 技术革新

调日法首创:何承天提出“调日法”,通过分数逼近法优化历法参数。他以26/49为强率、9/17为弱率,加权计算朔望月长度(29又399/752日),精度较前代显著提高。

实测修正:首次引入“定期法”,结合实测月行迟疾(月亮不均匀运动)调整朔日,使朔望更符天象。

岁差引入:虽未明确使用岁差概念,但通过调整冬至点位置(每百年差1度),间接反映岁差现象,比祖冲之的明确计算早数十年。

3. 历法内容

元嘉历》确立以正月为岁首,采用19年7闰的章法,但改进闰周精度。其回归年长度365.2467日(误差约50秒),与现代值365.2422日接近;朔望月29.53059日(误差约3秒)。历法还包含晷影、交食推算等实用内容。

4. 影响与评价

科学地位:调日法被后世沿用近千年,祖冲之《大明历》、郭守敬授时历》均受其启发。

局限:未考虑岁差系统理论,五星会合周期计算仍有误差。

文化意义:元嘉历行用65年(445—509年),是南北朝时期沿用最久的历法,奠定南朝天文研究基础。

延伸知识:何承天的天文观测依托建康(今南京)鸡笼山观象台,其数学著作《达性论》亦涉及历算理论。同时期北魏崔浩推广《景初历》,南北历法竞争推动整体进步。《元嘉历》后由祖冲之进一步革新,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从经验向数理模型的转变。

文章标签:改历法

上一篇:张昌流民起义始末 | 下一篇:赵州桥落成通行

拓跋焘统一北方志

南北朝拓跋焘

《拓跋焘统一北方志》 拓跋焘(408—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423—452年在位),谥号太武帝,是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人物。在其统治期间,北魏通过一系

北齐高洋篡位称帝

南北朝高洋

北齐高洋篡位称帝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建立的关键事件,其过程充满血腥与权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北方政权更迭的典型模式。以下依据史料《北齐书》《资

东魏修筑长城御敌

南北朝高欢

东魏修筑长城御敌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西魏大统五年(539年),东魏实际掌权者高欢为应对西魏和北方柔然的军事威胁,下令修筑长城。该长城

陈朝吴明彻北伐败

南北朝吴明彻

陈朝吴明彻北伐失败是南北朝时期南陈对北周发动的重要军事行动,最终以惨败告终,对陈朝国运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过程、败因及影响等方面详细分

何承天制元嘉历

南北朝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年),南朝宋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音乐理论家,其编制的《元嘉历》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一、《元嘉历》的制定背景 1. 时代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冲突

南北朝何承天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南北政权对峙下的社会分裂加剧了思想文化的多元碰撞,主要体现在佛教、道教与儒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