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29 | 阅读:439次
历史人物 ► 宝应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是唐朝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合作事件,展现了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复杂的政治互动。这一历史事件的核心是回纥汗国(744年—840年)在唐朝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及其后续动荡中提供的军事支持,其背景、过程与影响可从多角度分析: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

一、历史背景与动因

1. 安史之乱的爆发

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两京(长安、洛阳),玄宗逃往蜀地。唐廷面临以来最大危机,急需外援。此时回纥已取代突厥成为漠北霸主,744年骨力裴罗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双方存在宗藩关系。

2. 回纥的战略考量

回纥出兵并非单纯助唐,而是权衡利益的结果:

- 经济利益:通过助战换取唐朝绢马贸易特权,战后回纥获大量绢帛(史料载“岁遗绢二万匹”)。

- 政治合法性:借助唐朝册封巩固草原统治地位。

- 地缘安全:防止吐蕃趁机扩张威胁回纥西南边疆。

二、关键军事行动

1. 收复两京之战(757年)

唐肃宗遣敦煌王李承寀借兵回纥,葛勒可汗派其子叶护率4000精骑助战。回纥骑兵在香积寺之战(757年九月)中作为奇兵突袭叛军侧翼,与郭子仪部合击立功。作为代价,唐朝允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导致洛阳遭劫掠。

2. 平定史朝义(762年)

唐代宗时期,回纥登里可汗受叛臣仆固怀恩游说,一度意图侵唐,后被说服转攻史朝义。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回纥与唐军合围洛阳,史朝义败走幽州,次年自缢,安史之乱终结。

3. 后续平叛行动

回纥还参与镇压仆固怀恩之乱(765年)等战役,但后期索求无度,引发矛盾。例如768年回纥使团在长安劫掠,被唐将制止。

三、深层影响与争议

1. 唐朝的代价

- 经济负担:回纥战马贸易形成不等价交换,唐朝“岁输绢七万匹”,财政不堪重负。

- 边疆隐患:为酬谢回纥,唐朝默许其控制河套地区,后期回纥与吐蕃在河西走廊争夺,加剧边疆动荡。

2. 文化交融与冲突

回纥驻军长安期间,粟特商贾活跃,摩尼教传入中原(769年唐代宗敕建大云光明寺)。但回纥人恃功骄横,《资治通鉴》载“回纥至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

3. 历史评价的两面性

司马光批评回纥“利唐之弊,非真能助顺”,但不可否认其加速了叛乱平定。现代学者如王小甫指出,此举延缓了唐朝崩溃,却埋下藩镇割据加深的隐患。

四、扩展知识

军事技术交流:回纥骑兵采用“轻甲快马”战术,弥补唐军步兵短板,但其重装骑兵(“铁鹞子”)装备可能受突厥影响。

外交文书细节:敦煌遗书P.2942号记载了唐与回纥往来牒文,显示双方对“借兵条件”曾有激烈争执。

后续关系恶化:840年回纥汗国亡于黠戛斯后,部分残部投唐,被安置在河西,成为日后甘州回鹘的基础。

回纥助唐事件折射出中古时期“以夷制夷”策略的双刃剑效应,既是多民族帝国危机管理的典型案例,也暴露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势力过度依赖的风险。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擒虎南征名将 | 下一篇:史书留名的南唐名将郭璟真传

宦官废立皇帝乱政

唐朝唐宪宗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朝政乃至废立皇帝的现象是皇权专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尤以东汉、唐、明三朝最为典型。以下从历史背景、典型案例、制度漏洞及

红线女盗盒救主

唐朝传奇

“红线女盗盒救主”是唐代传奇故事中的一个经典桥段,出自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讲述了唐代侠女红线为报答主人恩情,夜盗敌军金盒以化解战争的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

唐朝宝应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是唐朝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合作事件,展现了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复杂的政治互动。这一历史事件的核心是回纥汗国(744年—840年)在唐朝安史

杜甫的乱世悲歌

唐朝杜甫

杜甫的乱世悲歌:盛唐崩塌下的诗史镜像 杜甫(712—770)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史诗气质的诗人,其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他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

唐朝宝应

回纥助唐平定叛乱是唐朝中后期重要的军事合作事件,展现了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复杂的政治互动。这一历史事件的核心是回纥汗国(744年—840年)在唐朝安史

隋炀帝时代奢华之风

隋朝宝应

隋炀帝时代的奢华之风隋炀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纷争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的奢华风气尤为显著,尤其是在宫廷和社会上层,这种风气表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