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门下的苏秦与张仪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8-05 | 阅读:4621次历史人物 ► 张仪
苏秦与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师从隐士鬼谷子,以合纵连横策略深刻影响了战国中后期的政局格局。以下是基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史实性分析及扩展:
一、师承与早期经历
1. 鬼谷子门下的训练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隐士与思想家,擅长纵横术、兵法、阴阳术等。苏秦、张仪在其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外交谋略),同时期的庞涓、孙膑则专攻兵法,可见鬼谷学派的分科教学特点。
2. 苏秦的挫折与崛起
苏秦早年游说秦国失败,典当衣物返乡,被家人耻笑。后钻研《阴符经》,悟出“揣摩”之术,转而倡导“合纵”(六国联合抗秦)。公元前334年,他成功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结成联盟,佩戴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3. 张仪的“连横”破局
张仪初入秦时受苏秦暗中资助(《史记·张仪列传》载苏秦“激怒张仪入秦”)。他提出“连横”战略,利用六国内部分化,逐个击破。如以商於六百里地诱骗楚怀王与齐断交(史称“张仪欺楚”),导致楚国在丹阳之战惨败。
二、战略冲突与历史影响
1. 合纵连横的实质
苏秦的合纵本质是弱国联合制衡强国,而张仪的连横则是强国拉拢弱国瓦解联盟。这一对抗体现了战国“远交近攻”的地缘政治逻辑。
2. 苏秦的间谍身份争议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记载苏秦实际活跃于燕昭王时期,比张仪晚数十年,可能曾为燕国间谍渗透齐国。这与《史记》记载矛盾,学界对其生平存在“新旧说”争议。
3. 张仪的外交欺诈艺术
张仪擅用“诈术”,如对楚国的欺骗被《韩非子》列为“五蠹”之害,但也反映了战国外交的无底线特征。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的评价足见其威慑力。
三、结局与历史评价
苏秦最终因与燕易王母私通而逃离燕国,后在齐国被车裂处死(一说因暴露)。
张仪在秦惠王死后失势,辗转至魏国任相,约公元前309年卒。
二人虽理念对立,但共同推动了战国“士人政治”的兴起,其权变思想被《鬼谷子》一书系统化(成书年代存疑)。
四、延伸知识
1. 纵横家的思想遗产
《鬼谷子·捭阖篇》强调“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奠定了中国古代心理战的理论基础,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有相通之处。
2. 考古发现的补充
马王堆汉墓帛书显示,苏秦可能并非死于车裂,而是被齐湣王处死,其活动时间晚于传统记载,这引发了关于《史记》编年可靠性的讨论。
3. 对后世的影响
汉代蒯通、三国诸葛亮等均受纵横家思想影响。唐代赵蕤《长短经》称:“苏张之权,变诈之兵也。”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