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合纵连横战略家(苏秦、张仪的纵横战略)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7 | 阅读:824次
历史人物 ► 张仪

合纵连横战略是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提出的外交与军事策略,其核心在于利用列国间的矛盾,通过结盟或离间实现权力制衡,进而达到削弱强敌、保全自身或扩张势力的目的。这一战略深刻影响了战国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以下从史实角度展开分析:

合纵连横战略家(苏秦、张仪的纵横战略)

一、战略背景

1. 战国格局:战国中期,秦国商鞅变法崛起,形成"山东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与秦对峙的局面。六国实力不均,彼此猜忌,为纵横策士提供了操作空间。

2. 制度土壤:世卿世禄制衰落,士阶层活跃,诸侯为图存亟需新型外交策略,纵横家以"抵巇之术"(《鬼谷子》理论)游说君主,形成专业化外交集团。

二、苏秦的合纵战略

1. 理论基础:主张"从(纵)亲"抗秦,认为"六国之地五倍于秦,兵十倍于秦"(《战国策·赵策二》),需以地理纵贯联合(北燕南楚)形成包围网。

2. 实践成果

- 前334年成功促成六国盟约,佩戴六国相印,迫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 具体操作:先说服燕文公联赵,再以"唇亡齿寒"说赵肃侯,继而串联魏、韩、齐、楚。

3. 经济制裁:曾策划六国"毋与秦通使",阻断秦国与东方的商贸往来。

三、张仪的连横策略

1. 破纵之道:针对合纵提出"事一强以攻众弱",采用"远交近攻"雏形:

- 前328年以商於六百里地诱楚绝齐,实际只给六里(《史记·张仪列传》)。

- 前322年任魏相而暗助秦,破坏魏齐联盟。

2. 军事威慑:配合秦国军事行动,如前318年五国攻秦时,策反楚、燕退兵导致合纵瓦解。

3. 心理战术:利用君主贪利心理,如对楚怀王称"秦之所恶,无大於楚"却暗示可让利。

四、战略演变特点

1. 动态博弈:六国合纵因利益分歧难以持久(如齐曾趁燕乱攻占其地),秦则通过连横不断分化:

- 前288年秦齐互尊为东西帝,短暂横强。

- 前260年长平之战后,合纵彻底失效。

2. 技术细节

- 盟约形式:需"歃血为盟"并交换人质(如楚太子横入齐为质)。

- 信息操控:纵横家常伪造文书,如张仪"移书谩楚王"。

3. 跨国情报网:策士在各国有眼线,如陈轸可同时为秦、楚提供情报。

五、历史评价

1. 短期效果:苏秦合纵延缓秦东进约20年;张仪连横为秦赢得战略窗口期。

2. 局限性

- 依赖君主个人判断(如楚怀王反复)。

- 忽视经济基础差异,秦的耕战体系最终碾压外交谋略。

3. 后世影响:成为地缘政治学经典案例,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理论"可溯源于此。

考古发现如《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帛书)证实苏秦活动年代较《史记》记载更晚,显示纵横家的历史作用可能被部分误记。战略成败关键仍在于国家综合实力,但纵横家的谋略思想至今在外交领域具有借鉴意义。

文章标签:战略家

上一篇:周易爻辞成典籍 | 下一篇:顿弱谋士助秦外交

远交近攻秦国兴

春秋战国秦国

“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项重要外交战略,由秦相范雎提出,旨在通过联合远处的国家、攻伐邻近的强国,逐步扩张领土,最终实现统一六国的目

秦国商鞅变法图强

春秋战国商鞅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支持下由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公孙鞅)主导的一次彻底改革,其核心思想是“废井田、开阡陌”“明法度、重赏罚”,将秦国

合纵连横战略家(苏秦、张仪的纵横战略)

春秋战国张仪

合纵连横战略是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提出的外交与军事策略,其核心在于利用列国间的矛盾,通过结盟或离间实现权力制衡,进而达到削弱强

周王室的衰落对春秋战国历史走向的影响探讨

春秋战国战国

周王室的衰落对春秋战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政治权威的瓦解直接加速了诸侯国的分裂与争霸,推动了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军事技术的变革。以下是

合纵连横战略家(苏秦、张仪的纵横战略)

春秋战国张仪

合纵连横战略是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提出的外交与军事策略,其核心在于利用列国间的矛盾,通过结盟或离间实现权力制衡,进而达到削弱强

四公子养士留名

春秋战国张仪

"四公子养士留名"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贵族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以招揽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