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来华游历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17 | 阅读:1888次历史人物 ►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东方的见闻,对欧洲人认识亚洲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历史记载,马可·波罗于1271年随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启程前往元朝,历时四年抵达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
游历经过与身份
马可·波罗在华17年(1275-1292年),以"色目人"身份活跃于元朝宫廷,可能担任过地方官员或钦差。据其自述,他曾奉命出使云南、缅甸、扬州、泉州等地,并详细记载了元朝的驿站制度、纺织技术(如"金锦")、纸币"交钞"的使用,以及杭州、泉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现存《游记》版本显示,他对运河、行省制度、等也有描述。
史学争议与考证
1. 质疑点:
- 中文史籍未直接提及马可·波罗之名,但有学者认为《永乐大典》中"孛罗"可能指他。
- 未记录长城、茶叶、汉字等典型中国元素,可能因元代长城未大规模重修,或他接触的多为蒙古贵族。
2. 支持证据:
- 他对元大都(北京)皇宫布局、泉州港船舶的描述与考古发现吻合。
- 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史集》提到忽必烈接见三位意大利使节,与其家族行程相符。
文化交流意义
《游记》推动了欧洲制图学发展,启发哥伦布航海计划。书中对日本"黄金之国"的夸张描述,成为大航海时代的诱因之一。14世纪欧洲出现多种抄本,现存约150种,最古老的是西班牙托莱多图书馆藏《Zelada抄本》。
元朝背景补充
忽必烈统治时期(1260-1294年)推行开放政策,丝路贸易兴盛。元朝设有"会同馆"管理外商,威尼斯、热那亚商人在泉州、广州形成聚居区。马可·波罗返欧后,在威尼斯-热那亚战争中,于狱中口述成书。
后世影响
18世纪后,法国汉学家颇节(G. Pauthier)校勘《游记》,结合《元史》考证其真实性。现代研究认为,尽管存在 embellishment(文学修饰),但其主体叙述具有历史价值,是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欧亚交通的一手资料。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