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晋朝 >> 详情

陶侃运甓惜光阴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6892次
历史人物 ► 顾炎武

陶侃“运甓惜光阴”的典故出自《晋书·陶侃传》,是东晋名臣陶侃励志勤勉的典型事例。以下结合史实详细解析:

陶侃运甓惜光阴

1. 事件背景

陶侃出身寒门,早年任广州刺史时,当地局势平稳,政务清闲。为防止安逸消磨意志,他每日将百余块砖从室内搬到室外,又从室外搬回室内。旁人不解,陶侃解释:"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表明其志在收复中原,以搬砖磨砺心志。

2. 深层含义

此举包含三重用意:

体能锻炼:通过体力劳动保持强健体魄

心理淬炼:对抗"优逸"环境可能导致的懈怠

时间管理:以重复劳动警醒光阴可贵

3. 史书记载佐证

《晋书》特别记载其作息:"朝夕运甓以习劳,未尝少闲。"《资治通鉴》亦提及陶侃常言"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其书案旁必置"分阴"木牌自警。

4. 军事管理延伸

陶侃将这种自律应用于军队管理:

要求士兵屯田时连船桨都需码放整齐

造船时竹头木屑皆登记入库,后用于修补战船

提出"兵民本无二"理念,强调战时备战、闲时农耕

5. 历史评价

《晋书》赞其"勤于吏职,恭而近礼"。南宋朱熹将此典故编入《小学》教材,明代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以陶侃为例论述"在事上磨炼"的重要性。清初顾炎武更称其为"晋代第一流人物"。

6. 现代启示

这一典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勤政观:

警惕"温水煮蛙"的舒适圈效应

强调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哲学

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陶侃最终官至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其"运甓"行为看似奇特,实为古代精英阶层自我约束的极端化表达。这种将日常劳动升华为精神修持的方式,在中国仕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诸葛亮北伐战略 | 下一篇:何承天定元嘉历

桓温北伐壮志难酬

晋朝桓温

桓温北伐的壮志难酬是东晋历史上颇具悲剧色彩的事件,其失败既有个人与时代的局限,也反映了当时南北对峙的复杂格局。以下是基于史实的综合分析: 一、

虞溥励学劝教楷模

晋朝皇甫谧

虞溥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其励学劝教的事迹在《晋书》等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体现了古代儒家重视教化、推崇学问的精神。以下从历史背景、教育

杜锡忠谏被讥笏

晋朝司马遹

杜锡忠谏被讥笏一事,典出《晋书·杜预传》附《杜锡传》。杜锡为西晋名臣杜预之子,官至太子中舍人,以耿直敢谏闻名。此事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政治生态与

侨置郡县设立原因

晋朝王氏

侨置郡县是中国古代政权为安置移民或流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行政设置,主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设立原因及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战乱引发的人口

顾炎武天下兴亡责

明朝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经学家,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日知录·正始》。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与

顾炎武经世致用

明朝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和史学家,是“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学问应服务于社会现实,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