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天定元嘉历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04 | 阅读:9734次历史人物 ► 何承天
何承天(370—447年)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音律学家,他制定的《元嘉历》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以下是关于何承天与《元嘉历》的详细内容:
1. 历史背景
《元嘉历》编订于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因年号得名。当时东晋至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天文观测和历法需求日益迫切。此前使用的《景初历》(三国魏杨伟制)已累积较大误差,何承天受宋文帝刘义隆之命主持改历工作,于元嘉二十年(443年)完成新历。
2. 天文创新
- 岁差引入:何承天首次在中国历法中引入岁差概念(此前东晋虞喜已发现但未用于历法),提出“百年差一度”的数值(实际应为约71年差一度),虽不够精确,但开创了中国历法计算岁差的先河。
- 朔望月精度:测得朔望月长度为29.53059日,与今测值29.530588日仅相差0.000002日,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 近点月修正:修正了月球近地点移动周期(近点月)为27.55451日,误差仅0.42秒。
3. 数学方法改进
何承天采用“调日法”调和分数近似值,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天文常数。例如,他以强率(26/49)和弱率(9/17)的叠加表示朔望月小数部分,体现了早期有理逼近的思想。
4. 历法结构与特点
- 以365.2467日为回归年长度(今测值365.2422日),误差略大于祖冲之《大明历》。
- 首次将“定朔”计算纳入历法体系(考虑月球运动不均),但未实际推行,仍用“平朔”。
- 保留十九年七闰的闰周,祖冲之后来进一步改进。
5. 实际应用与影响
《元嘉历》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正式颁行,使用至梁天监八年(509年),共64年。后因误差累积被祖冲之《大明历》取代,但其岁差理论和观测数据为后世历法(如《大明历》《授时历》)奠定基础。
6. 其他学术贡献
何承天不仅是天文学家,还精通音乐理论,提出“新律”十二平均律雏形;数学上注释《九章算术》,军事上参与北伐,著有《达性论》等哲学著作,体现其“通才”特质。
南朝时期天文竞赛激烈,北朝亦有寇谦之《玄始历》,但《元嘉历》凭借系统性创新成为当时最具科学性的历法之一,推动了古代天文从经验向理论计算的转型。
文章标签: